语文统编教材课后“资料袋”“阅读链接”的价值挖掘和使用路径
【摘  要】统编教材课后编排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具有承转深化主题、扩大阅读积累、迁移阅读方法、推送相关知识等教学价值。教师要吃透材料,精准把握其价值、功能,选准使用契机精心设计,以实现“资料袋”和“阅读链接”作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价值解读 嵌进精读 趁热打铁 审机活用
    统编本小学语文三到六年级有46篇课文后面提供了相关资料,以“资料袋”和“阅读链接”两种方式呈现。其中,上册24篇(资料袋7份,阅读链接17篇),下册22篇(资料袋5份,阅读链接17篇)。俗话说“好钢得用在刀刃上”,要实现作用的最大化,教师得吃透资料的价值,选准使用的时机。
    一、“资料袋”和“阅读链接”的价值挖掘
关于猫的资料
    (一)整本视角,主题承转
    统编教材中名著节选的篇目占一定的比例。因为是节选,有些选文的情感彩和原著整本
航空技术书的情感基调不完全一致。教学这类文章,既要立足课文,又要关照整本,要在研读品味节选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稍稍触摸原作的思想感情。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实现这一承转的有效介质。
吸烟有哪些危害
    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五年级下册第2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纯粹从课文内容看,感情基调是明快的:园子是五颜六的鲜艳绚丽、动植物是自由自在的蓬勃生机、“我”是无拘无束的玩耍嬉闹、祖父是如影相随的宽容疼爱。然而,走进《呼兰河传》原作,明丽鲜艳、自由快乐都会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悠悠的怀念、是淡淡的伤感,是深深的批判!
    本课的“阅读链接”是《呼兰河传》的结尾。这段文字,不厌其烦地讲述祖父与“我”年龄的变化,反复使用“..... 了”的句式:“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蜒,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一切都不能想象了.....”似乎是平静的陈述,读起来却是满满的悲凉、惆怅和伤感。这一“链接”,能够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原著的语言、情感基调,对文章主题的转折,对阅读由浅层走向深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
用。正如《教师教学用书》上所说:从整本书的视角重新审视课文,体会小说的悲剧意味,进而对文学作品产生层次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整本阅读的期待。
    再如:《好的故事》(六年级上册)。课文浓墨重彩描绘了梦境中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文字留给读者的感觉,尤其是留给学生的感觉是鲜亮的、是唯美的。文章的主题似乎就是在表现梦境的美。实际呢?鲁迅是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厌恶和批判。课后的“阅读链接”分别选取了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关于此文的论述及注解。这两则材料都挖掘了课文的深刻内涵,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主题理解上的转折。教师只要用好“阅读链接”,就能真正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几个来回,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认知、情感升华过程,实现深度学习。
叠玫瑰花地震自救    (二)同类观照,巩固拓展
    从数量上看,这类资料是最多的,都以“阅读链接”的形式出现。“链接”是建立在某种关联上的,这种关联表现为“相同”或“相似”。“同”的特质首先决定了其价值在于巩固、在于深化、在于迁移、在于运用。
    比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第6课)和课后的《迁徙的季节》,都是写秋天的,题材相同、段落结构相同。那么《迁徙的季节》的教学价值就不光是拓展阅读,还具有巩固、迁移运用读书方法的功能。像《普罗米修斯》(四年级上册)与课后链接文、《猫》(四年级下册)组文等,也是题材相同。再如:《圆明园的毁灭》(六上)与文后的《七子之歌》、《大自然的声音》(三年级上册)与文后的《瀑布》、《十六年前的回忆》(六下)与文后《囚歌》等等,是因主题相同而成组,“链接”有助于主题的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又如:《陶罐和铁罐》(三下)与《北风和太阳》等,是因体裁、主题皆相同而“结缘”,学生在类比中,既能加深对寓意的体会,也能在“类”的归纳中对文体特点有所感知。
    以“同”编排,其价值还更多体现在“不同”上:有“不同”才不雷同,才能丰富积累,才能“见多识广”。在比较中知同辨异,既助课文一臂之力,也显“链接”一己之长,采众家之长,长长相加,就能得意得言又得法。仍以《猫》文为例:都写猫,都在表达对猫的喜爱,老舍写猫“老实又贪玩”等相互矛盾的古怪性格,夏丐尊写大家的评价,周而复的比喻让人印象深刻,整组读来,积累的不光是语言,还有表达对动物情感的不同途径和方法。
    (三)相机关联,推送知识
    1.文学常识。
    全套教材的12份“资料袋”中有5篇是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比如《花的学校》(统编本三上)文后介绍泰戈尔,《母鸡》(统编本四下)文后介绍老舍,《穷人》(六上)文后介绍托尔斯泰;《肥皂泡》文后介绍冰心等。文后附作家档案,旨在让学生在研读名家名篇的同时了解这些大作家、大文豪,了解他们的作品及影响。作品与大作家同时“现身”,学生对白纸黑字会平添几分敬意,文学常识也会以活生生的人的形象留在脑海。
    2.科学知识。
    一些宇宙现象、一些自然奇观、一些事物的发生发展,其背后可能会隐藏着科学知识、自然规律等,作者以文学的形式表现,有的无关乎知识,比如散文、民间故事,有的将知识情节化,比如科学小品文。“资料袋”和“阅读链接”作为一种补充,能够让学生了解背后的知识,轻松地“顺手牵羊”,扩大知识面。
    比如,《琥珀》(四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没有进行科学知识的抽象讲解,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苍蝇和蜘蛛被包裹在松脂球里以及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
狐狸爸爸程。这样的形式贴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却容易使学生对琥珀的一般形成过程不理解或误解。课后的“阅读链接”就能弥补这一小小的遗憾,让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一般过程,并在“阅读链接”与课文相关段落的对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一箭双雕”!《牛郎织女》文后关于牵牛星、织女星的介绍,亦即如此。
    再如,《观潮》(四年级上册)。与《琥珀》课后“阅读链接”的“一箭双雕”相比,《观潮》课后“资料袋”的价值在于“顺手牵羊”。本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大潮形成的原因这一知识,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文章的主题,也绝对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适当时候用一两分钟把课后资料(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嵌进课堂,顺手牵羊,让学生多了解一个科学知识,岂不更好!
    3.其它社会历史知识。《大青树下的小学》文后各民族的介绍,是社会知识;《爬山虎的脚》文后介绍观察记录的方法,这是学习方法层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