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biocos作者:王尧,张彦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9期
    王尧,张彦风
    (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天津300130)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与实施概况的基础上,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讨论了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几点探索和体会,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52-02
    收稿日期:2016-10-18
    基金项目:河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尧(1981-),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器智能化技术及应用;张彦风(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器智能化技术。
    一、本科生导师制溯源
    现代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由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创立,导师制之后被剑桥大学借鉴,到17世纪牛津和剑桥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了导师制。19世纪中叶哈佛大学开始推行本科选课制与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继而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特点是:以学院作为基本教学单位,为每名本科生指定一名导师,每名导师则可以带数名本科生。按照规定,学生和导师每周至少需要当面讨论一次,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师一般每周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其形式包括撰写论文、读书笔记等。每周讨论会的议题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工作进展进行评价,在讨论中使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此外,导师还负责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学生做好每次大学考试的准备工作。国外高等教育实践表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在借鉴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校已开始
导师制
探索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导师制纳入到本科教育中是对目前高校育人体制、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种改革。2002年,浙江大学最早在我国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并初见成效。总体而言,我国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主张在高校教学中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导模式,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辅助模式,主要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指导,当前大多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都采取这种模式。另一种是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学生管理制度,主张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制度。然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尚处起步阶段,在各高校的实施类型、阶段和效果也不一致,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有以下几个尚待完善的方面:一是本科生导师资源相对匮乏。扩招使得本科生人数迅速增加,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同时,教师有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造成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二是本科生导师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导师对于本科生培养的核心目标认识不够,导师还无法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三是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评价机制缺乏;四是高校未提供规范化的平台用于学生和导师进行沟通。
    三、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探索与实践
    笔者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为学校成立最早、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工科学院,拥有河北省电磁场与电
器可靠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良好科学研究条件,其电气工程专业入选全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些支撑条件为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探索与实践提供了一片沃土。
    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发展现状分析,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于此同时,学院承担的科研任务比较繁重,而研究生数量较少,需要优秀的本科生参与进来。针对这一状况,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结合笔者具体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
    1.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自电气工程学科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学院制定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借鉴国内外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经验,为入选“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并建立大三—大四一站式导师培养机制,为每位学生制定了长达两学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解决了本科毕业设计时间相对较短、学生难以深入研究的难题,提高了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
凤仙花花期    2.建立师生双向选择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效果。为了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本着以科研为依托的原则,学院探索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机制,通常在大二学期末启动此项工作。首先,在全院范围内征集本科生科研课题,特别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实践活动;其次,学院对征集
各国餐桌礼仪的课题进行初步筛选,把好课题质量关;再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最适合的学生。这些创新机制实现了本科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优化匹配,既保证了低年级学生在学走路阶段有导师精细化和个性化指导,同时也为高年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教师干劲充足但缺少人手的问题。
    3.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探索本科生双导师机制。本着我校“工学并举”的办学特,针对工程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并从工程实践中总结提炼理论问题,反哺科研。在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中积极融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建立本科生双导师机制,实现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协同培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足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
    通过以上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笔者个人体会而言,作为青年教师,有幸参加了这项创新实践活动,自2012年参加工作至今先后指导了五名优秀本科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一方面,学生得到了成长和进步,获得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两项,所指导的学生一人师从国际著名学者深造,两人保送至“985”或“211”高校深造,两人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参加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活动也有助于笔者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基金支持,发表科研论文多篇。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与实施概况,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讨论了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几点探索和体会,有助于解决目前导师科研任务繁重但缺少相应人才和学生虽对科研有浓厚兴趣但缺少锻炼机会这一实际存在的矛盾。通过这种模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最大程度挖掘自身潜能,成为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2]汪劲松,王卫东,潘继承.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3]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
    [4]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5]于永,高艳阳,仪建红.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
    [6]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59-60.
    [7]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8]赵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9(3):80-86.
    [9]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6):694-697.伊朗世界杯
最孤单的人打一成语
    [10]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高[2005]1号[Z].
    [11]何其中.我国本科试行导师制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