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本科⽣导师制导师的作⽤及推⾏导师制的意义
实⾏本科⽣导师制后,可以把班主任职责与教师业务指导融为⼀体,对⼤学⽣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导师可将⾃⼰多年的⼯作和学习经验介绍给学⽣,并结合班主任的⽇常教育管理,引导学⽣⾃我处理⽇常⽣活琐事,促进学⽣⾃我管理。
1.本科⽣导师指导⽅向
本科⽣导师的⼯作任务主要是对学⽣进⾏思想引导、专业辅导、⽣活指导、⼼理疏导,尊重学⽣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不断提⾼教学质量和教学⽔平,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本科⽣导师中导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个⽅向:
第⼀,对学⽣进⾏思想政治、法纪、⽂明教育。帮助学⽣树⽴正确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及时帮助学习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排除⼼理障碍。
第⼆,指导学习了解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研究内容、⽅向和前沿动态,使学习尽早了解、明确所学专业内容、发展⽅向等。
第三,导师应充分了解每⼀位被指导者,指导学⽣根据社会需要和⾃⾝的兴趣、特点,正确认真⾃⼰,
合理定位;按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选修课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使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引导学⽣适应学习⽣活环境,端正学习态度,树⽴良好的学习风⽓,掌握科学的学习⽅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加强个别辅导。
第五,指导学⽣积极参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习的创新能⼒,促进学习综合素质的不断提⾼。
第六,对学⽣进⾏就业指导,根据不同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进⾏成才设计和职业策划,不⾄于使学⽣⾛上社会以后感到⽆所适从。
2.导师在本科⽣培养中的作⽤
2.1导师是本科⽣管理的主体
在学校中,和学⽣交往、接触最多的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的管理,没有建⽴与之交往和信息沟通的桥梁,就会⽆的放⽮,就会取得良好效果。所以学校应确定教师对学⽣进⾏⽇常管理的主体地位和学⽣沟通的桥梁作⽤,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有职有权,发挥更⼤的作⽤。
学⽣导师与学⽣容易沟通,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的需求,帮助学⽣⾃我完善、全⾯发展。据了解,有的⾼校向低年级的每个班级或者寝室都派⼀个优秀的学⽣导师,效果较好。免费论⽂。有的学校在新⽣⼊校时,就派学⽣导师深⼊宿舍,了解学⽣的⼼态、爱好,不断举办各种流通座谈会,使新⽣对专业和学校管理有全⾯的认识。
2.2导师是本科⽣选课制实施的保证
导师指导学⽣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表”,⾃主选择学习课程和学习时间,实施属于⾃⼰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实现学习⽬标。此外,通过⾃主选择主讲教师,从⽽在制度上形成激发学⽣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转变学⽣学习⽅式的激励机制。
2.3导师更有利于本科⽣⾃我管理能⼒的提⾼
⼤学导师⽐班主任更有利于学⽣的⾃我管理能⼒的养成。免费论⽂。⼤学班主任有意或⽆意地承袭了中⼩学期间建⽴的班主任概念,对学⽣在⽣活琐事上过多呵护,⽽青年⼈在志趣、爱好⽅⾯特有的活⼒却得不到及时细⼼的引导。免费论⽂。
盘坐
导师制其结果使学⽣正在形成的独⽴能⼒受到抑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他⼈的过分依赖,这对于其⾃我管理能⼒的培养极为不利。实⾏导师制,既可使教师集中精⼒于授业解惑,⼜可在相应制度保证下,最⼤限度地引导学⽣⾃我处理⽇常⽣
为不利。实⾏导师制,既可使教师集中精⼒于授业解惑,⼜可在相应制度保证下,最⼤限度地引导学⽣⾃我处理⽇常⽣活琐事和性趣受好的发展,促进学⽣⾃我管理,⾃我提⾼。
2.4导师制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武汉周边一日游导师制的⼯作重点是因材施教,⽬的是在学⽣的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导师对学⽣的感化优势。实施导师制,促使导师必须针对学⽣个体差异,通过⾃⼰的⾔传⾝教,使学⽣形成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品质、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职业道德。同时,导师在了解学⽣个性、志趣、爱好和能⼒特长的基础上,因⼈⽽异地指导其制订学习计划、修读课程,介⼊导师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学⽣的学习和成长作出客观分析与评价,引导其不断改进。这种不断调整、及时指导的指导培养机制,可转化为对学⽣的不断激励,也可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使每个学⽣都能在导师指导下,发挥最⼤的潜能、取得最⼤的成功。
2.5导师制更有利于本科⽣业务专长的培养
在班主任制条件下,学⽣的组合带有很⼤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纵然授课教师或班主任有⼼对学⽣的学习、思考和钻研加以引导,也会因众⼝难调⽽⽆所适从。在学分制和导师制条件下,导师尊重学⽣的⾃我选择,并对已经形成专业⽅向、显露业务专长的⾼年级学⽣,根据其各⾃的志趣、能⼒和爱好进⾏重新组合。教师与学⽣、学⽣与学⽣间共同的求知欲望、统⼀的学习研究⽬标和相近的知识结构,
必然使导师的⼯作和学⽣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6导师制更有利于师资队伍的优化
导师制更强调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教师实⾏挂牌制,是否能给学⽣上课取决于其是否被学⽣选择,加上教师还要担当好学⽣的导师,因⽽,促使学校对教师培养和再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更有利于教师在⾃觉或不⾃觉的情况下,加强⾃⾝素质的提⾼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从整体上反映出来,就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持续优化。
3.本科⽣导师制的意义
3.1有利于落实学分制,提⾼⼤学⽣选课的科学性
⽬前,我国⼤多数⾼校已全⾯启动完全(或弹性)学分制,以“学⽣为本”进⾏⼈才培养。学分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创制的⼀种⾼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制为中⼼,承认学⽣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求,尊重学⽣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的独⽴性和⾃主性。学习可根据⾃⼰的基础、兴趣和特长安排⾃⼰的学习进程,⾃主选择学习时间、课程、年限和任课教师,以求得最佳学习效果。但⼤多数⼤学⽣对学分制这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有的学⽣仅凭个⼈兴趣爱好与毕业需要进⾏选课,认为⾃⼰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拿到规定的学分能毕业就⾏了,不断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趋易避难,选择
那些难度⼩、容易通过的课程,或选修管理不严教师的授课,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有的学⽣把就业作为⽬标,忽视⼈⽂教育,出现过度的职业倾向,违背学分制设⽴的初衷。在学分制的核⼼——选课这⼀环节上,本科⽣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导师进⾏指导和帮助,提⾼选课的科学性。
3.2有利于完善学⽣管理体制,提⾼⼤学⽣的⾃我管理能⼒
以前⾼校的学⽣⼯作通常由学⼯处任命辅导员、班主任来做,教学⼯作由教师负责,形成两条基本上互不相交的管理路线,造成学⽣⼯作与教学⼯作的“两张⽪”。实⾏本科⽣导师制后,可以把班主任职责与教师业务指导融为⼀体,对⼤学⽣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导师可将⾃⼰多年的⼯作和学习经验介绍给学⽣,并结合班主任的⽇常教育管理,引导学⽣⾃我处理⽇常⽣活琐事,促进学⽣⾃我管理。
3.3有利于因材施教,提⾼⼤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
21世纪的⾼等教育以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才为⽬标的全⾯素质教育。实施导师制后,学⽣所读之书⼤多是由导师根据其具体情况⽽定,作业由导师单独批改,有什么问题可与导师共同探讨。每个⼈的学业进度依学⽣天赋不同⽽进展各异,避免了“⼤班授课”的弊端,消除了班级授课制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的优秀⼈才的束缚。学⽣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些带有科研性质的任务,可以使学⽣运⽤已学知识进⾏创新思维,培养学⽣积极探索、通于进取的科学精神,激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尚情
感,提⾼学⽣的综合素质。同时导师因⼈⽽异的客观分析与评价,会使每个学⽣在导师的详细指导下,各尽其才,发挥最⼤潜能。
3.4有利于加强“育⼈”功能,促进学⽣⾝⼼全⾯发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向联合国教科⽂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我们的教育应围绕着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中的知识⽀柱:学会认知,也就是学会学习,以便从
电脑屏幕比例
绕着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中的知识⽀柱:学会认知,也就是学会学习,以便从终⾝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以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作的能⼒;学会共同⽣活,以使与他⼈⼀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合作;最后是学会⽣存,以便更充分地发展⾃⼰的⼈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主性、判断⼒和个⼈责任感来⾏动。”但在传统的教育⽅式下,我国⾼校⼤多针对学会认识,更多扮演“知识⼯⼚”的⾓⾊,忽视对受教育者⼈格的培养,学⽣与⽼师间的接触仅限于课堂上,导师与其学⽣间定期不定期的见⾯、交流,加强了师⽣间的联系,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活、理想、未来等话题。这样,导师就可以将⾃⼰的思想观点传授或影响学⽣,解决学⽣的部分⼼理问题,促进学⽣⾝⼼的健康发展。
3.5有利于教学相长,优化师资队伍
电荷守恒定律古⼈云:“学⾼为师,⾝正为范”。本科⽣导师制强调对导师的严格要求,作为导师,只有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了解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熟悉本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尚的师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习。⽽且,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师⽣交互式的学习与指导过程,导师会在⾃觉或不⾃觉的情况下,加强⾃⾝素质的提⾼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实现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我优化。
4.结论
寄书长不达
本科⽣导师制尊重学⽣个性,注重学⽣个体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真正实现了教书育⼈、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是现代创新教育的⼀种新兴模式,也是新时期学⽣⼯作有效实施的强⼤保证。随着⾼校教育体制改⾰的不断深⼊,相信本科⽣导师制也⼀定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挥其积极的作⽤,从⽽更有⼒地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性⼈才的培养,消除我国⾼校所培养的⼈才在思想素质、创业能⼒、创业精神、实践能⼒等⽅⾯与发达国家相⽐存在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