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
高三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淡雅壁纸A. 石制农具    B. 青铜礼器    C. 宫殿遗址    D. 家畜遗骨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夏朝。
A项,石制农具的出土,表明夏朝的农业生产尚处于原始阶段,并无长足进步,与二里头是否能成为夏都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B项,青铜礼器的出土,表明夏朝已经开始了对矿物的提炼和对金属的使用,说明其早期的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因此青铜礼器的出土代表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都并无关系。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C项,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情况下,只有作为王都的地方,才有可能建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结合所学知识,二里头遗址的宫城,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许多形制为后世沿用,号称中华第一王都,所以宫殿遗址最能作为支撑二里头是夏都的证据。故C项正确。D项,家畜遗骨属于人类采用动物毛肉之后的废弃物,在人类历史上,随处可见,与二里头是否作为夏都并无关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
【名师点睛】从历史上来看,夏代的文明需要用考古的形式来确认。中国曾经开展过夏商周的断代工程,二里头文明也就是在此次活动中被确认为夏朝的遗迹,也证明了史料中记载的夏朝的存在。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宫殿遗址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夏朝已经出现了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形式,也将夏朝的历史初步确定在约公元前2070年。
2. 武王伐纣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徧(遍)封功臣同姓戚者。”这则材料可用于研究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井田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徧(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可知,周武王分封自己的亲族,这是分封制,D正确;世袭制涉及的是最高权力的继承,与题无关,排除A;禅让制在启继位之后就被世袭制取代,排除B;井田制是土地制度,与题无关,排除C。
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这句话出自
A. 老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侧隐之心”与孟子主张的人性善等一致,B项符合题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恻隐之心”无关,排除A项;“恻隐之心”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恶不符合,排除C项;“恻隐之心”与韩非子主张的人性恶不符合,排除D项。
4. 西汉官员上书所用竹简有时需两人抬进宫,改变这种现象,最早得益于发明了
A. 造纸技术    B. 雕版印刷    C. 活字印刷    D. 制墨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技术的出现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因此A正确;BCD均与印刷书籍有关,排除。故选A。
5. 唐玄宗在位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手指脱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是开元盛世,C正确;A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B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D是清朝时期的盛世,排除。故选C。
6. “______”代后周,三百余载春与秋。下列哪个代表史事适合填入下划线中?
A. 陈桥兵变    B. 靖康之变    C. 崇文抑武    D. 安石变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周是被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后取代的,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7.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 秦朝    B. 穿墙无线路由器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总理全国政务,又称“都省”,都省直接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其余地方设十个行省管理,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8. 清朝晚期,从“一口通商”到“多口通商”的改变,源于
A. 《南京条约》签订    B. 《天津条约》签订
C. 《北京条约》签订    D. 《马关条约》签订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局面,使东南沿海地区门户洞开,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9. 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D. 左宗棠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曾国藩。
依据题干,此人关键信息有“文弱书生”“统帅湘军”,让自己的湘军最终成为政府的支柱,还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结合所学知识,曾国藩书生出身,最后编练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湘军也成为清后期维护清朝统治的支柱,其本人也成为晚清中兴的第一名臣,其攻陷安庆时就设置安庆机械所,在与太平军交战中早就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之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较早的代表,可称为“洋务派之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天朝的危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10. 英国、法国发展为民族国家是在
A. 14世纪初    B. 14世纪末    C. 15世纪初    D. 15世纪末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王权威势的一步步强化,欧洲各国在15世纪末前后纷纷进入或开始发展为民族国家,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1. 美国最终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及权利分配等问题,是因为其确立了
A. 君主立宪制    B. 君主专制    C. 联邦制度    D. 议会共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协调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因此C正确;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国家,ABD排除。故选C。
12. 百年前的上海、嘉兴南湖,让你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国共产党建立
C. 人才租赁国民革命运动    D. 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和浙江嘉兴召开,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3. 如图是英国伦敦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场景,从当今视角可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破坏家园    B. 侵占农田    C. 垄断市场    D. 黄金降价原因污染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图片中烟囱排放出浓浓烟雾可知,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故选D;由图片无法看出破坏家园、侵占农田、垄断市场的信息,排除ABC。
【点睛】
14.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A项战场在华东上海,B项战场在山西(华北),C项战场在江苏北部,D项战场在华中武汉。
15. 20世纪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其中德国到20世纪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6. “一战”后,对欧洲大陆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产生极大影响的是
A. 《巴黎和约》    B. 《四国条约》
C. 《五国海军协约》    D. 《九国公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约》中规定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对欧洲大陆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产生极大影响,因此A正确;《四国条约》的签署是为了拆散英日同盟,B排除;《五国海军协约》是为了限制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C排除;《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到了帝国主义支配的局面,D排除。故选A。
17. 20世纪30年代 出现的多种现代化模式,“在私有企业制度基础上加大国家干预调控”的是
A. 自由资本主义模式    B. 斯大林模式
C. 法西斯模式    D. 罗斯福新政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符合材料“在私有企业制度基础上加大国家干预调控”的说法,D正确;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排除;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B排除;法西斯模式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
18. 1979年安徽凤阳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大幅增长,取得这样成就主要原因是
A. 创立经济特区    B. 实行包产到户
C. 实施对外开放    D. 发展农业科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安徽凤阳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大幅增长的现象出现主要和当时农村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有关,即包产到户的推行,B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置是在20世纪80年代,A排除;对外开放与凤阳地区粮食产量增加无必然关系,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9. 欧洲一体化的最高目标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