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神州文学
审美新体验铁蹄马
——张力视域下的苏轼《前赤壁赋》解读
孙琳子
武汉大学文学院
国际视野摘要:历来很少有人用欧美新批评理论来研究中国传统诗词曲赋,本文另辟蹊径用新批评中的张力原理来分析鉴赏中国传统词赋——苏轼的《前赤壁赋》,从意象、结构、意义三个角度入手,结合推特的张力论,借用瑞恰慈对意义的分类,对该赋进行分析鉴赏,获得全新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张力;对立统一;外延;内涵白居易旧题《金针诗格》中曾云:“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二曰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蓄,方入诗格。”这与退特提出的张力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我尝试着用退特的张力说来解读中国古诗词,并在苏轼《前赤壁赋》中付诸实践。
一、意象的张力
1.大小对立形成空间碰撞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万顷与一苇大小对立,任凭小船儿在无边无际的江上飘荡。宽广无垠
苏轼前赤壁赋的江河,更显得船的渺小,而一叶小小的扁舟,映衬了江的雄厚。当无限大与无限小同时出现时,空间的立体感便愈发强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形成大小对立。相对于天地万物来说,蜉蝣不过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一个点。把一粟投入沧海中,任凭耗费多大力气,也见不到它一丁点儿的踪影。西藏照片
莫泊桑项链当大与小都趋近于无限时,空间仿佛既在收缩,又在扩张。这种空间的碰撞,给人一种伸缩自如的拉力的感觉。《前赤壁赋》给人的审美体验是大可大到容纳万物,小可小到细致入微,大小对比的巨大落差,让空间是张弛的,更是立体的。
2.远近对立形成距离拉扯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与长江、须臾与无穷形成远近对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情思浩荡,就如乘着身边的风,不知到何处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羽化成仙。风好像很近,从指缝间溜走,又撩拨着发丝;仙境悠然遥远,傲然独自超脱于天地之外。思绪在远与近中飘忽不定。“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声音很近,就在耳边,有人深情的吹着萧;声音又很远,远到连深谷中的蛟龙和孤舟中的寡妇都能听见。这远与近的对立和结合,更体现的洞箫之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悲怆。情思就这样忧愁着,凄切着。“惟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都是距离很遥远的东西,而耳目,于我来说近在咫尺。清风仿佛能飘来耳边让我听到,明月进入眼帘便别有一番风景。在不同形态的远近夹击下,身旁的一切交融在一起,时空合一。
远与近的对立,让距离不再是绝对。遥远仿佛可以触及,咫尺却能化为天涯。距离在拉扯,作者的情绪掩藏在距离中,随着距离的弹性,一同变换。
二、结构的张力
1.文本结构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退特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义: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自己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义都是贯通一气的。”在诗的内部结构上,张力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瑞恰兹在其《实用批评·意义的四大种类》中提到一首诗中起码可以分出下列四种意义:第一是意思,亦即文义。第二是感情,指作者对语言的表达的问题的一种态度、倾向或强调的兴趣。第三是语气,指音调或口气。第四是目的,指作者通过意思、感情、语气所表达出来的效果。按照瑞恰慈的理论,我们可以将诗词的结构层次分为以下四层:
第一层:语音层,指诗词带给我们的听觉刺激。
第二层:语义层,指诗词从字面上给我们提供的信息。第三层:情感层,指通过诗词所传达出的诗人的自我情感。
第四层:意蕴层,指通过诗境画面所揭示的哲理内涵。前两层为诗词的外延层,后两层为诗词的内涵层。张力的空间结构在各个层次的对立统一中得到体现。
苏轼《前赤壁赋》包含着这四个结构层次。全文与每个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只有整首诗才能给人完整的审美体验。在分析某个层面带来的审美感受时,我们不能抛开整体,而要把部分置于整首诗大的诗歌环境下。同时部分还制约着整体,若没有每个部分发挥关键作用,诗歌便会欠缺一些深层的意味。
2.外延与内涵的二重组合征集志愿什么时候填报
“诗的内在结构是立体的。张力在一首诗中,是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筋架,诗中的意象、句子、章节乃至情感和多层次意
蕴,都依靠张力来联结,从而形成艺术的整体感。”①
外延与内涵是张力的两个部分。“诗的结构是极为复杂的。诗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交织纷繁的张力,这些力又像戏剧中的各个
角相互冲突,最终达成诗的总体效果。”②
一首诗是一个张力场,诗的结构就是一种张力结构。《前赤壁赋》对仗工整,在听觉上给我们脍炙人口的审美感受。语义上,它描绘的都是及其具有气势蕴含美感的画面,尤其是运用远近对立、大小对立,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带给我们一种富有层次感的审美体验。诗人的情感饱满,情感的动荡波折随着诗句逐渐表达。而这首诗隐含的哲理,也在全诗告终时慢慢显现出来。本诗的外延:第一层语音层和第二层语义层,及本诗的内涵:第三层情感层和第四层意蕴层的组合,完整的展现了其在结构上的张力。
三、诗有内外意——意义上的张力1.悲喜转换
在《前赤壁赋》中,有几处悲喜进行了转换。诗人与朋友在赤壁下泛舟游玩。在阵阵清风之下,饮酒作乐,吟诵与明月有关的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升起,小船儿在江中慢慢游荡。此时本该是愉悦轻松的心情,但悲伤却涌上心头。原来, (下转第11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