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前赤壁赋[本文要点]
3.重点掌握本赋的情感变化线索。以作者情感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乐——悲——喜。乐(假乐)——悲(真悲)——喜(思想解脱后真喜)。
4.重点掌握主客问答,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客”是虚设的人物,作者以之代言,表示作者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主”即“苏子”使自己的形象,表示自己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主客对答,以主说服客,反映了最终积极思想战胜了消极思想。
这篇赋中,作者灵活地运用了传统赋体中主客问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思想矛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到喜的感情转化过程。作者以庄子的齐物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来解释人生,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段),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的自由快乐之感,仿佛“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第二层(第2、3 段),因客人所吹洞萧的呜咽之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悲观的一面。第三层(第4、5自然段)是对前-种态度的否定,引入庄子齐物的思想,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了作者自我解脱的达观情怀。
全文将写景、抒情和说理相结合。泛舟赤壁,作者描写了江上的景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水波、白露、明月与江水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 而关于“遗世独立”的幻想以及人生哲理的思索,也都是紧紧扣住江水、明月与清风。作者触景生情,借物喻理,将抒情、写景和议论自然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
全篇采用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通过客人对苏子情绪的影响,表现了美国国体
苏子思想中消极面的存在,但最终客人被主人说服,消极思想最终被乐观思想所否定,又表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本篇句式有长有短,押韵也比较自由,许多地方都是散文笔法,是赋和散文的结合。这样的体裁既具有优美的音乐性,又使思想在严肃庄重的氛围中获得了自由的伸展。这篇赋,语言优美,如对箫声的描写,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非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萧声的哀怨,极具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1.C 2.A 3.A】
1. 前赤壁赋是一篇【】
A.抒情小赋 B.赋 c.文赋 D.骈赋
2. 苏轼在前赤壁赋 中抒情和说理都借用的自然景物是【】
A. 清风、明月、江水 B.清风、芦荻、明月
c. 江水、明月、萧声 D.江水、秋雾、清风
3. 《前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何处所作【】
A. 黄州 B.密州 C.杭州 D.湖州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凌:乘。2.冯虚:依托太空。冯:通“凭”。虚:太虚、天空。3.舞:使动用法。4.嫠妇:寡妇。5.郁:茂盛貌。】
1. 凌万顷之茫然。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三、简答题
1. 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篇赋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思想矛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到喜的感情转化过程。 作者以庄子的齐物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来解释人生,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2. 分析本文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结构特征和骈散相间的语言特。
答:主客问答是汉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往往是客人说出一套,有理有据,显得很雄辩,而主人则后发制人,说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这种主客对话,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妙趣横生。本文也采用了这一方式,设主客问答。 其中客人所说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说的代表了其思想的一面。其中主人说服了客人,客人对主人的议论表示心悦诚服地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达到了统一。
四、 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1. 任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属: 【属:同“嘱”,劝酒。】 如:【如:往。】
(2) 分析清风、明月、江水这三种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排球位置答:这篇文章成功地描写了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对抒情和说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关于雷锋日的手抄报内容借景物描写抒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江水构成--个优美的意境,使人们置于这种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从而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快乐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说理。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之美,是人们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对人的恩赐,人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它。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人的幸福,从而使主人所主张的人们应该快乐的生活的观点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 “吾”与“子”分别代表着什么?
第七组答:“吾”代表着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子”代表着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
9阳豆浆机(2) 这段文字表达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提这种人生态度?
答:这段文字表达了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靶标。
(3) 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
答: 江水、清风、明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