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信点兵的典故介绍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在淮安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韩信带领一千五百名士兵打仗。战后,死伤四五百人。剩下的士兵中,如果每一排站三个人,就多出了二个人;如果每一排站五个人,就多出来各地特菜
了四个人;假设每排站七个人,就多处了六个人,那么到底还剩下多少士兵呢?一般人都需
要借助工具来计算,但是韩信却可以迅速地说出还剩下一千零四十九的答案。这就是韩信
点兵真正的由来。
事实上,韩信对于自己军队的掌控能力的确是高人一筹的。在他为刘邦打仗的这些年,几乎是战无不败的功绩。同样是面对彭城,刘邦去攻打只能落得个落荒而逃的结局,但是
韩信在失败的基础上去打,竟然还能大获全胜,可见一斑。
而他的军事能力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正面评价。刘邦曾说,论带兵打仗,他是比不上韩
信的;而萧何则认为,韩信此人的能力卓越,是当得起国士无双这句话的;三国刘劭还曾将
资优生
韩信与白起并提;而宋朝的苏轼则认为韩信是个气盖万夫的英雄。
刘邦曾这么问过韩信,说:“你觉得我能够带多少兵呢?”韩信随意瞄了刘邦一样,
就说:“顶多10万吧。”刘邦心中极为不悦,认为自己身为君王,怎么就只带这么点兵,觉得自己被韩信小瞧了,反问道:“那你呢?”韩信自信的说:“我?那当然是多多益善咯。”顿时刘邦觉得更加不开心了,就想到一个法子,想要为难韩信。
刘邦对韩信说:“将军如此大才,我这里有一个小问题想要请教一下将军,可否赐教。”韩信满不在乎地就说:“行,问吧。”刘邦说:“假设你有1500名兵士去打仗,
战死了有四五百人,假如三个人站一排的话,会多出二个人;假如是五个人站一排的话,
会多出四个人;如果七个人站一排的话,那就多出来六个人。刘邦只不过是随意的编造数字,他自己是不知道答案的,只是想刻意的为难一下韩信,打压一下他的气势,但是没想
到的就是,韩信先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臣年幼的时候曾得到过黄石工传授我
兵法,他是鬼谷子的弟子,而这种题曾教授过我。”之后就不慌不忙地把解题步骤跟刘邦
一一诉说,让刘邦另眼相看,但其之心中对韩信的忌惮也加深,只想早日除掉韩信,以绝
后患。
苏代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知是不是韩信察觉到了,他对刘邦说:“大王是驾驭将军的能人,而不是驾驭士兵的,我能驾驭的了那么多兵,倒头来还是得听您的。”韩信的这句话非倒没有消除刘邦的
猜忌,反而加深了,为日后刘邦除掉自己奠定了隐患。
其实有关于韩信典故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关于他的青年时期的。韩信是淮阴人,他
幼年时家中十分贫困,无父无母,全靠村人接济。在长期的乞讨中,韩信遭到了大部分人
的厌恶。在他的同乡人中,有一个少年认为韩信虽然天天佩戴着宝剑,却是个胆小鬼。他
要韩信钻自己的胯下来证明。结果韩信还真得钻了这个少年的胯下。后来这个典故流传下
来后被称为是胯下之怒。
而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个典故说的萧何、吕雉和漂母这三人与韩信的关系。生死一知己说的就是萧何。这个生指的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让韩信能够出人头地。而这个死指的是萧何与吕雉合作杀死了韩信,而吕雉也就是存亡两妇人中的亡。而存指的就是漂母对韩信的赠饭之谊。如果当初漂母不给韩信饭吃,韩信很可能就饿死了。
韩信典故还有背水为营。这个典故是出自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当时刘邦整体式微,所以士兵们的士气也不高。当韩信说晚上就能灭掉赵国时,士兵们根本就不信。最后为了激发士兵的士气,韩信沿着河岸设立营帐,让士兵们退无可退,为了存活就只能拼命向前战斗。最后这场仗成为了韩信最有名的战争之一。
梦想合伙人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