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特辑追随⾃然,它们承载⼭师记忆
光阴荏苒,岁⽉如歌,⼭东师范⼤学迎来70华诞。为向校庆献礼,⽣命科学学院精⼼编纂两本图志,整理校园植物种类,讲述其中的感⼈故事。作为全国⽂明校园,⼭师不仅有着优美的⾃然环境,更有深厚的⽂化底蕴,⽽本套书被列为⼭东师范⼤学70周年校庆⼋⼤重要⽂化学术成果之⼀。
为庆祝70周年校庆,⽣命科学学院的樊守⾦教授与张学杰副教授联合编委会成员共同完成了此书。其中共收录绿化植物 256种,对每⼀种植物都进⾏了详细地介绍,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
正如樊守⾦⽼师所说:“这本植物志承载着历史。看似数量不多,但草⽊并⾮⼀⽇长成,这其实是⼏⼗年历史的积累。”书中的⼀草⼀⽊,对他们⽽⾔都不只是植物。
山东滨州学院草⽊从容,朝⼣守候。“五排房”的银杏树、宿舍⼆楼的核桃树、攀登西路中段的红叶樱桃李……寒来暑往七⼗年,⼭师的草⽊始终守护着这⽚⼟地,见证了⼀代⼜⼀代学⼦的成长,也见证了它⼀路⾛来的风⾬与荣光。它们寄托了青春年华的书⾹弥漫,也承载着⼤学时光的欢笑与泪⽔。点点滴滴,皆是“⼭师⼈”终⽣难以忘却的回忆。
“这是我们七⼗年来第⼀本植物志,也是第⼀次⽤校园植物来记录历史。献礼七⼗周年、唤起校友们的回忆,就是我们的初衷。”樊守⾦⽼师这样说到。
空闲
为了追求最好的表达效果,樊守⾦⽼师选择了与专业书截然不同的表现⽅式。每⼀张图⽚上都不仅仅独⽴展⽰植物本⾝的形态和特性,它们的枝叶间⼏乎都露出⼀座与⼭师学⼦朝⼣相处的建筑。
这样较为苛刻的选图标准为编写⼯作带来了不⼩的压⼒:“有段时间连续熬夜搞了⼀个星期,反复校对,早晨起来满脑⼦都是这本书。因为催稿也很急,有些植物不到合适的图⽚就⼀直换图,⼀直换到满意为⽌。”
也正因这样精益求精的编写态度,《植物志》所追求的质朴⽽厚重的艺术感得以展⽰。透过粉嫩的花⼉与鲜绿的叶⼦,便能看到⼀座座古⾊古⾹的建筑:⽂化楼、“天地书声”图书馆、朝晖亭、“五排房”……
樊⽼师说:“我们没有采⽤地图的形式来为校友展⽰⼭师校园,但这不就是⼭师地图吗?如果曾在⼭师⽣活四年,仔细品就能品出来。如果直接把地图印刷出来,我觉得不如⽤植物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拼出来,这样就能透过植物看校园。”
《植物志》的⾸页,是⼀张千佛⼭校区的⽂化楼的图⽚,《植物志》的末页则展⽰了校训和长清湖校区的明⼼湖。“我是特意这样排序的,这表⽰着我们的学⼦铭记校训,从‘过去’⾛向‘未来’。”
“⼗年树⽊,百年树⼈。”⼀代代学⼦怀着希望与热忱,⾛出了⼭师的校园,⾛向了属于⾃⼰的精彩⼈⽣。⽽在他们的⾝后,春去秋来,⼭师的草⽊依旧,迎着每⼀天的朝阳,酿着青春的岁⽉清酒。
“树哪⾥都有,但是⼭师的树对学⼦的意义是不⼀样的。”樊⽼师这样说道:“离开⼭师时间越久的⼈,越能看懂这本书,能想起在⼭师的求学时光,看到某棵树,会想:‘那座楼还在吗?’这就是我想要传达的感受。”
能想起在⼭师的求学时光,看到某棵树,会想:‘那座楼还在吗?’这就是我想要传达的感受。”
msi季中赛
七⼗余年历史的“五排房”的银杏树,曾在秋⽇阳光下抖落⼀⾝光点;摇摆在宿舍⼆楼窗⼝的核桃树,红砖绿树配上核桃的果实,曾是某位⼭师学⼦最醇⽢的回忆……
正如樊⽼师所⾔:“⼀年四季,春华秋实,我都想表现出来。”春天有花,秋天有果,青葱岁⽉⾥的美好也许不必说出来、写出来。描写动物的诗
“你看到核桃树的这张图,就会想这条路你曾经⾛过,你曾在窗内看这棵树成长,看着核桃成熟,甚⾄还曾经⽤棍⼦敲过核桃……这就很好。”樊⽼师饱含深情地说到。
对于⼭师校园⽽⾔,草⽊成其静美,⽽嬉戏于期间的各种⼩动物,则为她增添了更多⽣动之感。亦动亦静,便是⼭师历经岁⽉所独有的韵味,更是《⼭东师范⼤学校园动物图志》所记录的灵动之美。
朱红⾊的封⾯、闪耀着⾦属光泽的校庆铭牌……眼前的这本《⼭东师范⼤学校园动物图志》还散发着淡淡的墨⾹。对于刘腾腾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既是向70周年校庆的献礼,也是个⼈愿望的实现。
“2015年我进⼊⼭师,从那时起就萌发了制作校园野⽣动物志的想法。建校70年来⼭师校园的⾃然环境保持得很不错,野⽣动物的物种有很多,加上⾃⼰的专业就是昆⾍分类学,因此从那个时候起,我也就着⼿开始了校园动物调查。”
先手围棋五年的筹备为这本图志的完成提供了充⾜的材料,⽽最终效果的呈现则是靠⼀整个团队付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数名本科⽣与研究⽣同学参与了资料的整理与汇总⼯作:“这为我们能够及时在校庆之前完成动物志提供了很⼤的帮助。”刘腾腾⽼师这样说到。
在发动师⽣共同参与这⼀项⽬的同时,编委⼈员也邀请了其他同⾏与校友参与物种鉴定,个⼈的⼼之所向由此更成为了集体智慧与⼒量的集合。献礼校庆,这样的⼀份⼯作更具特殊意义。
虽命名为《校园动物图志》,但此书并⾮⼀本纯科普类著作。细细翻看图志,不难发现在每⼀类动物⼤⽬的开头部分都有⼀⾸描述该类动物的诗词。“紫冠采采褐⽻斑,衔得蜻蜓飞过屋。可怜⽩鹭满绿池,不如戴胜知天时。”唐朝诗⼈王建描写鸟类戴胜的诗句,就为书中⾼清的图⽚和详实的介绍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刘腾腾⼀直以来所秉持的⽂化与⾃然观念:“其实中国的传统⽂化和⾃然环境本就有着⼗分密切的联系,像《诗经》出现的各类景物与动物,再如陆游描写动物的诗。在确保科学严谨的前提下,书中将诗词与⽣物相结合,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化理念,⽽且让诗更加贴近⽣活、更有
画⾯感,也让所描写的动物更富有⽂化层次感。”
为了使所挑选的诗词兼具描述的准确性与艺术的感染⼒,主编刘腾腾和副主编滕开建两⼈提前汇总描述该类动物的诗词,综合考量它们的含义与意境,最后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
整个过程两⼈乐在其中,副主编滕开建描述起他的感受:“结合诗词进⾏动物介绍,是⼀件很⾃然的事。⼭师有着70年的历史,置⾝校园不⾃觉地就会受到其⽂化底蕴的影响。这种做法是与⼭师⽂韵的⼀种结合,也正因此这本动物志具备了⼭师⾊彩。”
张张的彩页汇集成为⼀本厚厚的精华,这其中的图⽚、⽂字、以及排版⽆⼀不饱含了编委⼈员的⼼⾎。
回想整本图志的创作历程,刘腾腾感慨:“其实⽐较复杂的还是这个照⽚的采集和最终的分类汇总⼯作。最开始我们并不了解校园内到底有什么物种,常常是看到什么拍什么。可当我们拍到⼀种动物想要更细致的观察时,就必须追踪蹲点。”
“尤其是这种像⾷蚜蝇悬停在花上的照⽚更是难得。”他边说边轻触着书页上的图⽚。“其实我们都是⾃然的摄影师。”刘腾腾向⼀旁的滕开建笑道。
“有很多图⽚都是在今年疫情期间拍摄的。”在寂静校园中,他们拨开花丛,跨过草地,寻⼭师最具绚
烂⾊彩的⽣命。“道狭草⽊长,⼣露沾我⾐”这⼀次是⼭师⼈与⾃然相随的喜悦与满⾜。
当校友们翻开这本书,看到这些动物,或许就会想起当年和同学⼀起喂松⿏的那个下午,⼜或者是在映⽉亭听蛙鸣的那个夏夜。“⽽这些独家的⼭师记忆,便是动物图志所承载的宝藏。” 刘腾腾如是说。
感谢所有师⽣的⾟勤付出
图⽚:付庆军(⽼师)宋肖璇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字:徐斐然刘⼦龙
相克的食物有哪些
编辑:张嘉琪
责编:陈思敏杨丽欣刘⼼⽥
审编:史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