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论文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医案
熊继柏医案---口疮治验
张某,男,25岁,南京人。门诊病例。
初诊(2011年08月18日):口舌生疮,反复发作2年,患处灼痛,进食痛甚,伴口臭、口干,多痰,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脾胃积热。
治法:清胃降火。
方药:甘露饮合泻黄汤、封髓丹。玄参20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天冬20克,黄芩10克,石斛10克,花粉15克,砂仁10克,黄柏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生石膏15克,藿香6克,浙川贝20克,川牛膝2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1年09月01日):口疮显减,口臭亦除,仍口干,多痰,偶有咽痛、齿衄,舌红,苔薄黄,脉滑。前方加栀子炭1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1年09月15日):诸症悉除,病告痊愈。嘱继以上方15剂,巩固疗效。
按 口舌生疮,又称“口疳”“口疡”“口糜”等。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谓口疮:“是湿热于胃口之上,乃脾之窍。”清·何梦瑶《医碥》曰:“口疳……积热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也。”病机归于脾胃积热,上攻于口,熏灼肌膜。本案口舌生疮,日久不愈,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属脾胃积热。甘露饮、泻黄汤合用,再加封髓丹、川牛膝导热下行,清降积热,而获全功。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产后抑郁治验
鱼肚周某,女,32岁,湖南人。邓太后
初诊:产后9个月,心烦、时自哭泣,少寐,口干,口苦,纳少。舌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肝郁血虚,内有郁热。
治法: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快速脱毛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甘草10克,炒浮小麦30克,大枣15克,炒麦芽2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心烦等减轻,有时胸闷、心慌,舌苔薄黄,脉细数。前方去麦芽,加柏子仁1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近来心情逐渐好转,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细。续原方10剂,以收全功。
半年后追访,患者已康复,病未再发。
按 患者产后心烦抑郁,属郁病,又属《金匮要略》所载脏躁,谓“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因产后失血,血不养肝,肝失柔和,则肝郁血虚,气郁化火,则兼郁热,以致忧郁心烦、少寐、口干口苦诸症。以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方证合拍,效如桴鼓。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舌謇语涩治验
王某某,男,65岁,湖南长沙人。2010年6月24日初诊。
患者自诉半年前“中风”,曾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经抢救脱险。现神识欠清,行动不便,舌謇语涩,口角流涎,小便失禁。舌苔黄腻,脉弦细滑。
辨证:痰浊闭阻。
治法:化痰息风,活络开窍。
主方:涤痰汤去参,合天麻四虫饮加减。
处方:陈皮10克,法夏10克,枳实10克,茯苓20克,竹茹10克,炙远志10克,石菖蒲30克,胆南星6克,甘草6克,天麻20克,全蝎5克,僵蚕20克,地龙10克,蜈蚣1支,桑螵蛸20克,益智仁20克。15剂,水煎服。
二诊:神识稍清,涎痰减少,舌苔薄黄腻,脉细滑。续以化痰息风开窍,上方继进15剂。
三诊:神识渐清,语涩好转,小便失禁次数显减,近日大便干结,舌苔薄腻,脉细滑。继用前方加生大黄2克,15剂。
松树的外形特征四诊:神志渐清,语音更清晰,已无涎痰,无遗尿,但尿频,精神疲乏,纳少,大便尚可,舌苔薄白,脉细滑。拟原方加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20剂。
五诊:神志基本清晰,言语已清,肢体活动增强,舌苔薄白,脉细滑,服前方20剂,诸症平复,基本能自理起居。
按:本案中风为中脏腑之后遗症,综观脉症,可辨为痰浊闭阻证,正所谓“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痰热风阳上扰,蒙蔽神窍,瘀阻脑络,致神识蒙昧,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瘀阻肢体经络,致活动不便。故选涤痰汤去人参以涤痰开窍为先,寓“挟痰者,豁痰则风去”(喻嘉言)之意,再合天麻四虫饮活络祛风化痰,增强豁痰解语醒神之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继柏医案---黄芪虫藤饮治痹痛
曾某某,男,72岁,2009年09月25日初诊。全身麻木疼痛、疲乏、头昏沉、行步不正两年,伴颈胀,时作呕逆,咳嗽,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气虚血络瘀滞。
治法:益气舒筋,活络消瘀。
处方:黄芪虫藤饮。黄芪30克,全蝎5克,地龙10克,僵蚕15克,蜈蚣1条,鸡血藤15克,海风藤15克,钩藤15克,天麻20克,葛根30克,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15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0月10日):全身麻木、头昏、颈胀减轻,仍疲乏,行步不稳,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继服前方,服药1月后,各症明显好转。
按:黄芪虫藤饮具有益气、舒筋活络祛瘀之功效,用于本案患者年老体弱,气血不畅,身麻,步履不正,方证合拍,故取良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肠胃积热便秘案
陈某,女,35岁,长沙人。2009年09月25日初诊:便秘,2天1次,约5个月,伴腹胀,痔
疮下血,口疮,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肠胃积热。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主方:麻子仁丸合赤小豆当归散。麻仁2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4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槐花15克,甘草6克。15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0月10日):大便已通,血止,口疮减轻,轻度腹胀,舌红,苔薄黄,脉细略数。
麻子仁丸合泻黄散加减:麻仁2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2克,防风6克,生石膏20克,栀子10克,藿香10克,槐花15克,甘草6克。15剂,水煎服。
将令一声震山川
追踪观察,患者大便通畅,痔血未作,口疮已愈。
按:《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竭,则坚于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本患者肠胃积热,日久未清,热盛伤津,肠道枯涩,故便秘成痔;热迫血溢,积热上蒸而发口疮。以麻子仁丸润肠通便,赤小豆当归散清热解毒,使热去肠清,更合泻黄散清泻内热,以达邪去症除之目的,故效佳。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熊继柏医案---风热咳嗽案
李某,女,47岁,长沙某小学教师。初诊2009年12月15日:4日前感冒,自服感冒药,寒热退而喉痒,咳嗽渐甚,夜卧难安,痰黄黏,口干口苦,苔黄腻,脉浮数。
辨证: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方:桑贝止嗽散。桑白皮15克,川贝母10克,炙紫菀10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桔梗10克,陈皮10克,荆芥10克,甘草6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矮地茶10克,法半夏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2月22日):服药后咳减,痰清。前方继进5剂,随访愈。
按:风热犯肺,肺失清肃,久郁不尽,肺热伤津,蒸液成痰,故有各症。以桑贝止嗽散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加半夏化痰止咳,薄荷清咽利气,矮地茶止咳祛痰,更增止咳之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继柏名医工作室
熊继柏医案---口疮治验
张某,男,25岁,南京人。门诊病例。
初诊(2011年08月18日):口舌生疮,反复发作2年,患处灼痛,进食痛甚,伴口臭、口干,多痰,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脾胃积热。
治法:清胃降火。
方药:甘露饮合泻黄汤、封髓丹。玄参20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天冬20克,黄芩10克,
石斛10克,花粉15克,砂仁10克,黄柏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生石膏15克,藿香6克,浙川贝20克,川牛膝2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1年09月01日):口疮显减,口臭亦除,仍口干,多痰,偶有咽痛、齿衄,舌红,苔薄黄,脉滑。前方加栀子炭1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1年09月15日):诸症悉除,病告痊愈。嘱继以上方15剂,巩固疗效。
按 口舌生疮,又称“口疳”“口疡”“口糜”等。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谓口疮:“是湿热于胃口之上,乃脾之窍。”清·何梦瑶《医碥》曰:“口疳……积热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也。”病机归于脾胃积热,上攻于口,熏灼肌膜。本案口舌生疮,日久不愈,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属脾胃积热。甘露饮、泻黄汤合用,再加封髓丹、川牛膝导热下行,清降积热,而获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