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内的风⽔格局,不看不知道,原来如此
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传统⽂化的⼀⼤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明清两朝代,当权者按照风⽔理论,对北京城进⾏了整体风⽔调整,使其更加雄伟美丽,与⾃然合谐统⼀。
从近代测绘的“北京城区地图”可明显地看到原都城为四⾯⽤墙围起来,呈⼀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由于《易》及⼋卦图在⽅向安排上,上为南,下为北,与现代地图的⽅位标志上下相反。因此原规划设计是⼀个倒过来的品字形。外城在上,为南;内城在下,为北。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形,略窄。符合九宫⼋卦之说:上南为乾,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乾天包坤地,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内城原是“地”位,为坤,为阴。但都城是“⼈”⽣息居住的地⽅,纯属阳宅。故在格局上为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按《易》,九乃⽼阳之数)。南有三门,正阳门居中(即俗称之前门,它建造时的⾼度为九丈九尺,九为⽼阳之数),左崇⽂右宣武(⼜寓意为⽂东、武西),东⼆门南朝阳北东直,西⼆门南⾩成北西直,北⼆门东西德胜。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北设⼆门为偶,为阴。天⼦居“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另外,⾃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钟⼆楼是⼀条笔直的⼗五⾥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设。九宫矩阵的南端为九宫,中央为五宫,北端为⼀宫,三数之和为⼗五,中轴线之总长正为⼗五⾥。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显⽰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征着统驭四⾯⼋⽅之权威。
外城东南⾓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位,兑为泽;西北为⾉卦的⽅位,⾉为⼭,这正
是“天地定位,⼭泽通⽓”的象征。
中国古都城门的设计,其⽂化象征意义也往往出⾃《周易》。元⼤都的城门有⼗⼀个,近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种种说法。美国有的华⼈学者说这是刘秉忠太保设计时取义于哪吒神,哪吒有三头、六臂、两⾜。我倾向于设计者是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天数⼀、三、五、七、九,地数⼆、四、六、⼋、⼗,取“天地之中和”即将天数的中位数“五”和地数的中位数“六”合⽽为“⼗⼀”。引寓为天地和合,⾃然万物变化之道尽在其中。
2、北京城各建筑所体现的阴阳平衡与向⼼取正观念
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相结合的代表作。《周易》对中国⽂化的发展有⼴泛⽽深远的影响。易道深刻⽽⼜⼴泛,⽞妙⽽⼜精湛,揭⽰了⾃然界及社会⽣活中⼀些基本规律,形成了⼀套重要的哲学理论。它作为⼀种⽂化思想体系对中国古都的选址、布局和形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从《周易》象数与古都形制⼊⼿,是到了分析中国城市⽂化的⼀把⾦钥匙。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向布局、建筑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与地理风⽔中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观点相⼀致。《周礼·考⼯记》所提出的“九经、九纬”就是以中⼼轴为对称轴,“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正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坛,西有⽉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为国家⼟地的象征。前后左右阴阳对称的中点,就是风⽔⽳。在风⽔理论看来,阴和阳是互相对⽴的⼀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
征。前后左右阴阳对称的中点,就是风⽔⽳。在风⽔理论看来,阴和阳是互相对⽴的⼀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则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布局上就是对称、明朗。
国都⼀般选择在当时认为风⽔最好的地⽅。宫阙主殿⼜建在城市的风⽔⽳上,这⾥被认为是“⽣⽓”聚集的地⽅。紫禁城位于城市东西、南北交*轴的中⼼。紫禁城⼤量使⽤的紫红⾊,以象征着天体的中⼼——北极星所处的紫微垣。整座城市的中⼼是皇城,皇城的中⼼是宫城,宫城的中⼼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有着象征宇宙中⼼的须弥⼭,其上有须弥座,它的九层台,象征着九重天。这⼀⼈间天上的中⼼,也称“太极”。这⾥⼜是阴、阳谐调,藏风得⽔、⽣化万物的地⽅。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为了把⼀地⽅渲染得更加神圣⽆⽐,古代建筑设计师们⽤尽了⼀切可能的⽅法,把它象征成为宇宙的中⼼。
易经风水3、由院落空间布局所表现的韵律起伏
皇城的中轴线从永定门起,正南北⽅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于清初重建的⿎楼与钟楼,全长15华⾥。沿着这条中轴线,修筑了出⼊紫禁城的南北御道。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依次要见到两旁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神奇的远景,⾛8华⾥到前门,很快进⼊正阳门,时不久即到⼤明门(清改“⼤清门”,民国改“中华门”,在今⽑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T”字型宫廷⼴场,名⽈“天街”。⼴场的南部收缩为单调的“千步长廊”,形成⼀条狭长的通道。⼴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
ps怎么添加字体使⼈有豁然开朗之感。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劳动⼈民⽂化宫和中⼭公园)这两组⾼⼤的建筑对称排列于“T”字形⼴场的东西两侧。迎⾯耸⽴着雄传的“承天门”(清改“天安门”)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的汉⽩⽟⽯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的河⽔,两旁耸⽴着玲珑剔透的华表。⾏⼈⾄此,但见蓝天⽩云与⾦碧辉煌交相辉映,使⼈有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建筑布局给⼈的第⼀个⾼潮。步⼊承天门后迎⾯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两旁是⼀个封闭的近似⽅形的院落。此时⽓氛顿然凝重。过了端门⼜进⼊⼀个狭长、深远的空间。左、右两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直引向宏伟壮观,令⼈赞叹的午门,此为第⼆个⾼潮。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的正⽅形庭院两则,有崇楼⾼阁对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阔64⽶,深37⽶,⾼35.05⽶。它造型雄伟,⽓势凝重,布局森严。四周是⼀排排婷婷⽟⽴的汉⽩⽟栏杆,上⾯布满精致的⽩云、龙、风浮雕,把⼤殿装点得极其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于太和门台基上,⾏⼈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凌驾于⼀切之上的震撼⼒,此为第三个⾼潮。
4、法天象地的五坛
火灾逃生演练都城除皇城、宫城之外,占地最⼤、有着显著地位的建筑尚有五坛。所谓五坛,就是天坛、地坛、⽇坛、⽉坛和社稷坛。天坛是天⼦祭天的地⽅,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侧。它的建筑形状是圆形的。天坛的位置和形状,体现了南为天,为乾、为阳的思想。地坛是天⼦祭地的地⽅,位于北⽅,在内城的外侧。它的建筑形状是⽅形的。地坛的位置和建筑形状,体现了北为地、为坤、为阴的思想。⽇坛在东⽅,⽉坛在西⽅,它们都在内城之外。社稷坛在内城的中央。⽇坛、⽉坛和社稷坛都是
⽅形的。五坛的配置和设计,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阴阳、九宫⼋卦理论为基础的。
五坛之中,天坛位居第⼀,以下重点对天坛所体现的古⽂化含义进⾏分析。明清时北京天坛真正祭天的地⽅是圜丘坛,这是⼀座圆形⾼三层的⽯坛,共5.33⽶。每层四⾯出阶各9级。上层坛⾯直径30⽶,中层50⽶,下层70⽶。坛⾯周围有⽯栏板环绕。三层坛⾯栏板总数为360块,总计环坛的坛⾯、台阶、栏板等所⽤⽯板、⽯块数⽬都是九和九的倍数。《周易》谓“阳卦奇、阴卦偶”,因此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奇数也叫天数,偶数也叫地数。九是最⼤的“天数”,是阳数之极,⽤它来表⽰天体的⽆限⾼⼤。祭天只⽤“天数”,不杂“地数”。坛⾯之上铺有青⽯。上层坛⾯直径为23.6⽶,坛正中央的⼀块圆⽯叫“中⼼⽯”,⼜叫“天⼼⽯”或“太极⽯”。从中⼼⽯向外每圈依次递增9块,到第9圈则为81块。中层从第18圈铺到第27圈。下层从第27圈铺到第81圈。每层都以汉⽩⽟⽯雕为护栏。望栏、栏板的数⽬也各取天数。由此可见设计者在⼏何图案上的精巧构思,其象征意义皆出⾃《易经》。
注册外资康夫电吹风质量怎么样丹陛桥北端为矗⽴在祈⾕中⼼的祈年殿。它是天坛建筑中最为宏传的建筑。祈⾕坛状如环丘坛,同为三层圆形⽯台,上层直径68.2⽶,中层直径79.6⽶,下层直径89.6⽶。三层总⾼5.56⽶。三层坛⾯都有汉⽩⽟⽯雕的护栏环绕于坛座周围。坛座之上⾼⾼耸⽴的“祈年殿”是最能体现天⼈相通的典型建筑。其内部的柱⼦安排各有深意,中间最⼤的四根,叫“龙井柱”,象征⼀年有四季;中层⼀根柱⼦叫“⾦柱”,代表⼗⼆个⽉;外层⼗⼆根柱⼦表⽰⼦、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个时⾠。三⼗六个⼤窗代表三⼗六旬;七⼗⼆个⼩窗代表七⼗⼆侯。⼤殿为圆形,殿顶为蓝⾊代表
天。地为⽅形代表地。第三重殿檐有⼆⼗⼋根巨⼤的楠⽊柱,代表⼆⼗⼋宿。整个天坛座落在密林之间,充满了与上天的感应氛围。
由此可见,“法天象地”是中国古建筑的⼀⼤特⾊。从五坛的配置和设计看,这⼀思路就更清楚明了。
代书板明代北京的布局,虽系⼈为,但其寓意及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建成后的艺术和功能效果,在500多年以前的世界上为数不多,甚⾄可以说是独⼀⽆⼆的完美的都城建筑。(来源⽹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