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
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
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元顺帝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孩子喜欢语文,尤其是在上一学年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积累了很多词语,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对诗歌语
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每一次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遇到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二、教学策略
运用“板块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设置上设计了五大板块:初读诗文,整体
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诗意——品读诗句,体会诗境——赏读全诗,背诵全诗——延伸拓展,积累诗歌。
彭雪枫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
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5字网名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
赏诗是诗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黑米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
古传诵的名篇。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运用“板块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设置上设计了五大板块:初读诗文,整体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诗意——品读诗句,体会诗境——赏读全诗,背诵全诗——延伸拓展,积累诗歌。在教学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排山倒海的什么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感悟烟花三月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友人在这么美丽的三月到扬州去的喜悦和羡慕之情。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想象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孟浩然又会说些什么呢?
4、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在“延伸拓展,积累诗歌”这一板块时,我补充了《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等几首送别诗,扩大阅读面。存
在问题:
1、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造成学生赏读全诗的时间不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不高。
3、虽然注意让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但还不够深入,应进一步走进诗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4、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喜欢重复学生的话。
反思是为了提高。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