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最大的核弹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德国旅游签证卒逢暴雨( )《列子》 (2)便径入坐灵床上( )《人琴俱亡》
(3)念无与为乐者( ) (4)晓雾将歇( )
23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31.两篇短文都有写景,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描绘了_________之美。
232.甲文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
人琴俱亡229. 同“猝”,突然 径直 考虑,想到 消散 230.(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
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231. 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绘了月之美。 232.(1)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2)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3)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望自己能与谢灵运比肩。
【解析】
2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卒:通“猝”,突然;
(2)句意:(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径:径直;
(3)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4)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成绩翻译
2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2)但:只(是),仅仅;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罢了。
23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为选文第一部分,点明夜游的时间,作者为美好的月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孝心作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第二部分,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描绘了月之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第三部分,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因此,乙文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月的美丽。
232.本题考查句段理解及作用。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意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了。
言外之意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同时,又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以及作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此外,还表达了对美景无人欣赏的惋惜。
【点睛】译文:
平行结构
【甲】山川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了。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