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特
描写端午节日的诗词20首古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被视作我国的文化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一直是人们非常热衷的节日,人们为之许多传统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也有许多优美的诗词描绘端午节的美好场景和独特韵味。在下文中,笔者将为大家介绍20首古诗,描绘了不同角度的端午节日传统和文化。
一、【宋】陆游《百字令·记小传》
日记350字左右
五月五日风和好,小儿女把艾草,对门插,高声笑语喧家坊。
首诗写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一个习俗,那就是艾草香包。人们用艾叶编织的小香包,把它插在门上,还要在儿童的衣领上缀上艾草香包,以祛瘟疫,驱邪降灾。陆游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明媚而欢快的端午节氛围,人们高声笑语喧家坊。
二、【唐】杜工部《端午日与温八叟泛舟歌》
温客舟闲画雨轻,将军角上戴花行。万戏千声众儿女,白鹭沉江青嶂中。东池西池荇菜过,芳草萋萋鸳鸯浴。香剂疏烟摆一枝,万里南来热中宿。
杜工部以轻盈的笔触,描述了一个美景如画的端午舟游场景。文中“豪家将军角上戴花行”,表现了端午节的强烈喜庆气息。温客舟带着雨水,在崇山峻岭中展开。万千儿童挽船摇櫓,快乐地闹着玩。这首诗营造立体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百千小艇盈江,开怀大笑的欢乐氛围。
三、【唐】李白《飞龙山一炬香赞斗赢谢病》
江上钟声断于前,本初会字少罗先。千家亲友欢饮散,万户楼台赛炊烟。
这首诗写的是端午大家庭、包括富人、穷人、亲朋好友,合家团聚的盛况,给人以热烈、喜悦之感,展现了热闹、欢乐、团结、和谐等品质。二句中的“本初”“少罗先”,分别指周文王和楚庄王。李白在诗中咏叙了两位历史名人,其中一人与端午有关联(周文王),概述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内涵。
四、【宋】苏轼《永遇乐·落日熔金,大江西去,汉宫又见垂杨》
关于端午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的小天地
这是苏轼的名篇《永遇乐》,与端午节的关系出现在第一句的“红豆生南国”之中。热烈的端午节是一团团红的舞龙舞狮,或者满街飘洒的艾叶香气,而红豆的出现则折射出端午节的深处思考。在这首诗中,红豆被誉为最相思的物品,以鲜明的彩表现出了对于亲人的深切思念,端午节正是庆祝团聚的节日。通过这句悠扬的歌咏,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如同我们一样,对家人的敬爱和思念。
五、【唐】杜甫《端居》
前村瞥见新篁月,暝入青松,年年中望期。
这首《端居》以淡淡的笔墨,写出了端午节的静美。所谓“端居” ,指五月五日到我们现在那个时代,仍然不改这个习惯,各家庭须挑选一个房间,在端午节前三天把窗户上吊上古代为止蚊虫、瘟疫等鬼怪,一般用香包含制,以保家人康宁。这首诗咏叙的,所指的“前村”显然是个山谷,村落深陷其中,村前出现了初生的新篁之月。杜甫以朦胧的笔调,展示了草木萌生的美好之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端午节的深邃和安宁。
六、【唐】白居易《咏史·北邙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统戎十万兮奋矛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忽雷动兮雨激荡,罡风突兮如其将。卷我屋上三重茅,惊不叠兮神以扬。洋洋洒洒,浩荡萧萧,发翅飞声,邈若惊鸿。\-
白居易的《北邙山》描绘了北邙山之神“帝鸟”的传说,而这个传说与端午节的龙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邙山之神被赋予了神鸟的形象,并以此为载体,传达民族精神,彰显崇高理念。这种鸟类的形象同时象征了力量、勇气、克制与集体努力的意义。白居易笔下的神鸟,对于人们而言是熟知的仪式文化的一种表现,也算是端午节庆祝活动之一。
七、【过景中】《蝌蝌》
粽子拴葛根,菖蒲滴艳膻。戈矛接平糜,丈人作绿风。
这首小诗道出了端午节的粽子、菖蒲香及龙舟竞渡等传统风俗,同时书写了勇敢和团结的民族精神。绿风即是神话中讲的四组配食物。文章字里行间浸透着热闹欢快的气氛。这首诗好比是一个充满实在而隽美的小合唱,表达了人们对端午节的情感,传递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欣慰、喜悦和幸福。
八、闻一多《端午节》
纪念爱国屈原节,汉朝宫女自袍裙。芳菲撷得岸前草,纽作彩舟翻作云。
闻一多的《端午节》简洁精练,第一句表明了端午节的历史来源,至诚至简。第二句讲了端午节的一个传统活动——女子千户会。第三句则连出后面几个。第四句以“纽作”和“翻作”表现出端午祭祀的重要的舟龙舟文化,美丽的艺术形式。心法中的这首诗,展现出了端午节所代表的几面光明的品质:勇气、民族荣光,传统文化根基等,将这些优点致于显露在人们的眼前。
九、【宋】朱熹《端午十一古风》
竹席佳篇一个分,绿酒青饺唤春钟。小庭花开缘锦绣,横笛声中爱难逢。
端午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许多人像朱熹这样在亲友聚餐的时候,喝着老酒、吃着青饺,聊着天,享受着亲情。这首诗以亲子间的场景为背景,使用小庭花开缘锦绣,横笛声中,展现了一种别样的市井雅致。人们愉快的气息和人间真实、朴实的情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读来既有难得的满足感,又像是回归重返家庭的热力。
十、【唐】王之涣《赠别》
早岁那负荆,跨马出长城;来时楼上别,离时花里逢。十年一觉扫光魔,气吞万里如虎。
这首王之涣的《赠别》并没有直接点明端午节,但飞跃的情感展现出了中国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让人深刻地体会到端午节所象征的爱国精神。“十年一觉扫光魔,气吞万里如虎”,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威胁和侵略时勇敢、团结的形象,而这种精神,也是端午节的表达和传承。
十一、【唐】骆宾王《早春呈客》
一轮新月伴东篱,二燕归来洒南枝,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翠微中。
这首诗表现出了春意渐浓的美好景象,同时也隐隐透露了端午节的“蚜定”传统。当然关于骆宾王的这首诗与端午节究竟有什么具体关联并不可知,但是无论是蚜定,还是端午节,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繁盛的节日,体现了社会团结、家庭和睦、个体力量的重要性。
十二、【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服装行业现状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花馍的做法花样大全
李白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一远近闻名的歌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激励着人们在应适当受挫时,克勇抗拒,继续不断地奋斗。白居易自古有乌诗骑州,并屡次包托诸公为其起草,都取其竞精。于此格言运用,以“送别”为威亚叙事焦点,又交加使用了怀古景仰和感性情感元素,给后人留下了不凡的蕴涵价值,源远流长。
十三、【唐】韩愈《入武当山作》
峰峦雪净,冷若悬银漏。近寺僧瞥见,迴首尽望头。
此诗以武当山的雪为蓝本,景多姿,纯洁无暇、寒冷的峰峦“冷若悬银漏”,韩愈的笔下成为端午文化中特殊而美丽的一部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