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体裁之我见
认认真真的近义词饺子怎么煮才好吃作者:李珊珊
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4期
李珊珊
个人简历空白表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经典,出现在几代人的语文教材中。它在教材中被称为游记散文。在教学之初,我对此也并未抱有疑义。文章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读者跟着其游览桃花源,看起来确实像一篇游记散文。但在带领学生翻译文章后,一位学生开玩笑道:“怎么有点像鬼故事?”我借此向学生解释,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但这个回答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于是,课后,我便翻查了一些资料,对于这篇文章的文体,不免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从文体来说,叙事视角独特
虚实结合,无疑是本文的一个特点。很明显,这篇游记与它后面的《小石潭记》有很大不同,它读起来似真似假,亦真亦幻,甚至文中的主角渔人我们都不知他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从“虚”这个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篇小说。
500分左右的211大学
查阅了一些资料,在很多经典著作中,都将这篇文章作为散文来归类。如吴楚材的《古文观止》,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到了近现代,白话文日臻成熟,我们愈加习惯将文章以“古文”,“现代文”为标准做简单的分类,在现代散文在教材中大行其道的影响下,对于古文的文体分类,我们也有一些模糊。王荣生老师提到,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一些分析方法及专业术语是不可通用的。所以,对文体界定的不同,势必会影响到我们教学的侧重点。
小说的四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叙事虚构。在几个要素中,叙事虚构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散文虽然有人物、情节和环境,但采用叙事的方式,则偏重于如实描写而不是着意于叙事虚构,因而有别于小说。按照我们对小说的界定,《桃花源记》中的叙事虚构,是它为小说文体的一个重要证据。
二.从时代背景来说,玄学清谈盛行
魏晋时期,由于时局动荡,玄学清谈成为当时一个流行的文化元素。儒家倡导的“入世”哲学,对此时的文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痛苦的羁绊,面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选仕环境与动荡不安的局势,文人们更倾向于向道家哲学寻求慰藉。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在此时也成为文人雅士用来开导自己的对象。一些迷信宗教活动开始盛行。求仙问药,鬼神之说,占卜占梦,轶事怪谈,佛法灵异等,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文化。面对也许明天就一命呜呼的生存困境,很多人寄望于长生不死药或得道成仙,
韩国服装品牌以摆脱肉身终有一天会消失的痛苦。这样的背景,正是志怪小说,玄怪小说,游仙诗等兴起的土壤。《桃花源记》是陶渊明面对黑暗现实所作的一篇逃避之作,误入人间仙境的情节设计,明显有传统游仙文学及志怪小说的影子。桃花源记陶渊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