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与《五柳先生传》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细胞核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美        陶后有闻
B.出,得其船     克,公问其故
C.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风起
D.在必醉        君与家君日中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答案】
1.B
2.D
3.C
4.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解析】
核心训练动作
1.桃花源记陶渊明本题考查文言词义。A.鲜:鲜嫩/少。B.既:已经/已经。C.因:于是/趁、乘。D.期:希望/约定。故选B。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断句和对句式的判断的能力。D.有误,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为陈述句。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C.有误,甲的内容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乙文是陶渊明为自己作的“传”,描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本题重点词有:①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②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对。
投档线是什么【点睛】
译文:
多边形外角和公式是什么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
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
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