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陶渊明
在中学时代的课本里就熟读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而今在阳朔游历这世外桃源时,于景于情于真于幻之中,仿佛有一个隔世的身影始终缠绕在脑海,那就是陶渊明。
当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时候,是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此时的陶渊明已归隐田园有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当时的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朝廷相互倾轧、军阀连年混战、百姓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这就注定了陶渊明一腔远大的包袱无法实现。加之东晋王朝承袭门阀制度,保护的是高门士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根本就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象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上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而至陶渊明辈时家境早已衰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是为正直士大夫的陶渊明一生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仕途上他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无论是自己的内心还是良知都与污浊昏暗的现实社会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格格不入的情感。现实难以容他,他也不容现实,因而,就在他仓促而果断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时,他就与当朝统治者做了最后的决裂。他辞官归里,躬耕僻野,把自己归隐在了他那个桃花源中。桃花源记陶渊明
归隐后的陶渊明,虽表面“心远地自偏”,但内心“猛志固长在”,耳闻风声雨声读书声,心系家事国事天下事。残忍暴戾的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继尔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把国家推向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边缘,这就使“大济于苍生”的陶渊明产生了对昏庸无道的刘裕政权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加深了他对现
狼来了的故事寓意>总经理英文翻译
实社会的憎恨之情。但现实又使他难酬壮志,便只好在那东晋动乱之际借助自己的手中的笔来一抒情怀了。因此,他便借一武陵渔人之亲历,为后人留下了那篇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篇中刻画出了一个与浑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田园乐土,同时也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寄托在了那恬静优美、山水风光怡情、人人与世无争和谐相处以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桃花源里。
多肉怎么浇水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内那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缤纷的落英、芬芳的花草是那样的恬静和优美,不禁使人赏心悦目也心旷神怡。又在旖旎的桃源风光中那古朴醇真的民风、与人为善的桃源人令人为之牵情。
初阳这阳朔的世外桃源,虽然或多或少地还充溢着现代商业和文明气息,但它毕竟为今人展现了一幅当年陶渊明能写在纸上但现实难觅的田园乐土的画卷。我想,当年的陶渊明虽写下过那《桃花源记》,但至文章结尾处所写武陵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问讯再访而不得其径的种种情景,他是不是也在暗示人们这样美好的一块乐土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呢?因此便有了后人所称的“世外桃源”,既然在世外,当然界内无了。我清楚的记得在游阳朔这世外桃源时,有人问及那小导游此处真的是陶渊明当年所写的那桃花源吗?小导游笑而不答,我也感觉到了那发问者的多余。由此又联想到如今业内有些人士在一些地域上求证说这里是陶渊明当年所写的桃花源、那里是陶渊明当年所写的桃花源,竟不知,就连那写出桃花源的陶渊明在自己文章的结尾也不敢相信起了自己的笔触。只是在今天,今人利用那特殊的地域地貌仿照陶渊明的笔述稍加修饰建起了一座座的桃花源,剥离了他当年所写文章中的政治倾向,
为今人展示出了古人未能觅到的一个个美丽恬静的桃源仙境。在让今人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嘈杂以获一份怡悦心情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告慰着陶渊明的在天之灵呢?
若千百年前的陶渊明真的有灵,必定欣然。
怎么算圆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