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词创作中的新旧韵表工具
~~      ~~      ~~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语步与音调节奏及音和谐所赋予的音乐般的特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式的本质属性。格律诗歌的格律,是单音节汉语为诗实现音韵和美畅达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是诗人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对诗歌语步、音调节奏和句尾落音音和谐回环美学规律的发现总结。这不是他们生造出来的,而是自然的客观存在。只要我们人类的感官系统不发生突变,这一规律就始终存在。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因为是格律诗词就看成是古诗词。“今古”是时间概念,而“格律”是自然存在的音韵规律,两者不该混淆。学诗朋友中的许多迷惑,多源于此。
经系统学习了王力教授《诗词格律》和龙榆生先生《诗词学著作选》后,我写诗填词就基本不用与现实语言音系有别的古韵了,而改用中华诗词学会推出的2005年版普通话十四韵,即《中华新韵》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彻底地明白了,古人为何在进行本是文思挥洒的诗歌创作中,却不惜用格律约束住自己的笔锋。原来,他们是在追求诗歌外形、意境和音韵优美的高度统一。他们不仅要诗歌“阅”来诗意完美,还要他们的读者吟咏起来节奏音和谐婉转,“听”起来也很完美。这种在艺术上追求高度完美的精神和方法,才是先贤们在诗歌文化上,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才真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潜心研究,值得“弘扬”的内容。
可能有朋友希望自己写出符合历史上某个朝代原汁原味的“古典诗词”,或许可能,但你得为此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因为这设及的知识太繁杂了,甚至需要你在故纸堆里爬上半生。这对你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有多大意义?
漫长历史的语言演变,时过音迁,《平水韵》已经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现代语言的音调音韵,所以它已经不能满足实现写诗填词讲究格律的本质意义了。我们不应该为这样一部今天基本失效的检索工具而花去太多的精力。
如果问什么样的韵书好?答:能广泛而准确的反映当时的语言音韵系统,因而能够实现所创作的诗词作品吟诵起来节奏抑扬顿挫而又有音韵美感,这就是最好的韵书。一个山东的朋友,他们那儿的语音,从孔夫子起就没有一天和平水韵相吻合过,《平水韵》对这里的朋友来说,从来都不算好韵书。对于曾经的宋都杭州,于当地方言,《平水韵》或许现在还可堪韵书。对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原音韵》应该比平水韵好很多。 对于今天凡学习过普通话拼音,基本会说完全能听懂汉语普通话的十多亿中国人
来说,普通话《新韵》,肯定是写诗填词最好的韵书。我认为,普通话是中国疆域内有语言以来,最有人口和地域的广泛性,语音系统传承的科学性,传播交流的融通性。所以诗歌创作,我喜欢用普通话《新韵》。
对于格律诗词创作中韵表检索工具问题,谈谈我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发现和几点认识:
一、 汉语字义演变与诗韵的关系:
许多朋友创作格律诗词,以为只要按《平水韵》韵部校对平仄无误,就是完全正确的了。其实,语言的演变不只是语调和语韵,常见的还有字义词义的演变。王力教授在《诗词格律》中言及古人汉字多音多义情况时说:“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可见,对于多音多义字的今古不同,没有非常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很难准确把握的。而且,在我们现在的字典中,还有一些字是他们哪个年代没有的。当然,也有他们的个别字现代汉语已经不用的。
根据平仄归类字韵字调随字义的原则,用现代汉语字义去校对古人韵部归类,是肯定不能保证准确的。如果平水先生在世,阅读这种用现代汉语字义词义,却又照他们宋人的语音平仄归类校对的格律诗,按他们那个年代字义标准,发现你诗中出现错别字是完全可能的。
在现在流行的《汉字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中,检索结果为“通”的字,是表示该字为多音字,其平仄归类原则是“音随字义”,切不可理解为“此字平仄可通融随意”。对此,普通话我们熟悉,所以很好解决。如果用《平水韵》写诗填词,正确的,你应该首先查明宋人此字的多音所对应的该字字义真实情况,然后按“音随字义”的原则,方能正确确定该字平仄。
对于检索结果为“?”的字,最多的情况是宋朝还没有此字,或平韵中未列入。这种情况表明,你想用《平水韵》创作出原汁原味的“古典诗词”,你就必须回避这些检索结果为“?”的字。当然,我们熟悉的普通话也很好解决。
可见,除了因语音变化而不能准确反映诗词讲究格律的本质意义外,字义词义的演变,也是自古以来,韵书总是随着时代语言的演变而演变的重要原因。
二、使用《平水韵》切不可忘记平水韵的标准语言音系:
任何韵书,都是以相对一定时空的语言音系为标准的,《平水韵》的语言音系标准是宋朝“官腔”,而中华诗词学会推出的“十四韵部”《中华新韵》,是以普通话语言音系为标准的。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凤藻宫尚书八百年前的宋朝,人口不象现在,还比较稀少,交通困难,而大中国疆域辽阔,方言更是繁杂。所以平水先生编制《平水韵》,只能以宋朝官方语音,作为编制《平水韵》
确定汉字平仄和划分韵部的标准音系。朋友们如果今天还仍然以《平水韵》为写诗填词求韵律的工具,切不可忘记平水韵的标准语言音系是什么。
经常发现以《平水韵》创作的诗词,对检索结果为“通、?”的字,却不管宋朝《平水韵》标准语言音系,即宋朝“官腔”的多重字义对应的实际发音如何,也不管那时用不用该字。结果就使诗中为“通”和“?
”的那些字的平仄、字韵,实际上自己根本就没有确定。由于 为 “通”和“?”的字占有相当比例,所以这样的《平水韵》诗词,应该是很难通过平水先生圈阅的。 
有时候发现这样的《平水韵》诗词作品,被振振有辞地品评为格律工整,或被斥责为“出韵、失对、失粘、出律、孤平,尾三平、尾三仄”等等高谈阔论时,总让人有点忍俊不禁,冒然失声。   
今天如果我们用普通话《新韵》创作格律诗词和曲联作品,应该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但需要注意,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新韵》版本常有疏漏误抄,如果不把握编纂韵书“都是以相对一定时空的语言音系为标准”这一基本原则,就容易让人莫衷一是。所以,凡用《新韵》,即普通话“十四韵部”《中华新韵》,就必须以普通话注音的字、词典的拼音标注为准,如果有某普通话《新韵》韵表不符合这一标准,要吗是转抄错误,要吗是韵表编者失误,都应该予以纠正。
三、《中华新韵》采取“入派四声”之法,是对《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法的传承:
汉语发展到元代,入声除江南一带外,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已逐渐消失,古代的入声已分别被演变成平(古平声今已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上、去三个声调中去了 ,这种语音的演变现象称为“入派三声”。元人周德清在编纂《中原音韵》时,将平水韵中的入声字,按当时全国语音的实际情况,就顺理成章地将其分别归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所以,早在元代的《中原音韵》流行时期,入声在诗歌词曲的创作中,就已经逐渐淡出了。
本世纪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编纂的普通话《中华新韵》,采取了“入派四声”的方法,即将《平水韵》中的入声字,按现代语言的实际发音情况,将其分别归入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中,这应该也是顺理成章的作法,与元朝时的《中原音韵》如出一辙。
可见,这种作法不是中华诗词学会那些专家们的创新,而也是在遵循诗韵音系标准应该服从实际语言音系标准的法则;坚持韵表作为检索工具,对于诗词曲联格律本质意义的体现。这当然肯定也是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承德外八庙
四、《平水韵》以现代语言追求
诗词格律的失效性:
由于现代人以《平水韵》写格律诗词时,常常忽略《平水韵》的标准语言音系和宋人多音多义字对应的真实情况,对于检索结果为“通、?”字的平仄与字韵,往往不求究竟,聊以现代语言字音字义牵强附之,这就大大掩盖了《平水韵》与现代语言的许多差异,也掩盖了现代人以《平水韵》创作诗词在格律上的错误。有时候我们吟咏起来,似乎差别也没有多大。实际上,如果真正按平水韵标准的宋朝官腔语言音系极其对应字义,来考究那些相当比例为“通”和“?“的字,《平水韵》对于用现代语言追求诗词格律的失效性,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凡学习了诗词格律知识的朋友都知道,同一作品不能跨韵表,即在一首或一组诗词作品的创作中,只能以一种韵表作为字韵和平仄的检索工具。这是从古至今所有诗家遵循的基本法则之一。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品语言标准音系的一致,保证作品格律的有效性,保证诗词作品完整体现格律追求作品音韵完美的本质意义。从而使欣赏者能够根据该作品所用韵表,按其韵表约定的标准音系的语言来吟咏传唱,最终实现作品音韵美感的目的。
我们在用《平水韵》创作时,遇到那些检索为“通”的字,如果不认真按宋人官方语言深究核实其字的多音所对应的字义;遇到那些检索为“?”的字时,不愿舍弃,而草率地以现代普通话注音来牵强其平仄和韵部归类。这样做,实际上你在无意中就跨了宋人“官腔”和普通话两种语言音系,也就是跨越了《平水韵》和普通话《新韵》两个韵表,这样你所创作的诗词作品的格律,就肯定是失效的。
五、当代人以《平水韵》为韵书创作格律诗词的尴尬:
我们遵循一种规则,总应该知道为什么要遵循它,有什么意思。如果问诗词为什么要讲究格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吟诵起来好听,有听觉美感。
这美感出在哪里?在字调、语步和字音音在句中和句间的符合我们听觉自然美感的有规律的搭配,这种搭配即是格律。
折纸皮卡丘
如果字的音调、声韵不能确定,标准不能一致,还能实现格律追求诗词吟诵起来好听,有听觉美感的目的吗?肯定不能!
要体现格律追求吟诵起来好听,有听觉美感这一本质意义,准确表现格律诗词的艺术魅力,就必须在创作与吟咏的全部过程,保持语言音系标准的完全一致。否则格律的意义就不能实现。
古蜀人的竹枝词,以西南巴蜀方言创作并以此方言传唱最为传神。网易《国诗论坛》圈主汉瓦堂朋友以当代客家话创作的那些《客韵诗歌》,肯定是用当代客家话
吟咏起来最为美妙。那部分以湖南方言创作的诗词,湖南人用湖南腔吟来最为有味。以《中原音韵》创作的诗词和曲调,应该是中原地区的语音吟唱起来最为完美。当然,以普通话《新韵》创作的格律诗词,必须以普通话还原其普通话语韵来吟咏,方能表现出艺术感染力。
那么,今天以《平水韵》创作的诗词,我们应该用什么语言音系来还原其作品音韵?准确体现当年《平水韵》的音韵艺术魅力呢?那应该也只有用《平水韵》的标准语言音系,即以宋朝“官腔”来吟咏,才可能表现出当年以《平水韵》创作的格律诗词作品的格律艺术魅力。
可是,有谁能非常自信肯定地读准当年《平水韵》中的入声,能非常准确地把“一东”、“二冬”两韵部的美妙差别吟咏出来?有谁能非常自信地,按标准的宋朝官腔,来还原自己创作的《平水韵》格律诗词应该具有的格律艺术魅力?
没有,真的没有!这是当代人以《平水韵》为韵书创作格律诗词,没法解决而又总不敢面对的尴尬。
今天,我们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七大方言与宋人官腔比较,都存在时过音迁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种当代方言,能够和《平水韵》完美吻合。今天历史遗留的和某处发现的类入声,未必就是宋人当年的标准入声。中古时期的平、上、去、入四声,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王力教授在《诗词格律》中谈及古韵四声时说:“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今天,我们也只有根据唐元和时期的《元和韵谱》和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可粗略推断出:平声应该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就是最权威的中古四声调型解说。实在是大概而已,无从明细准确!
梅花精神现在,我们确实不清楚宋人八百年前说话准确的真实腔调,所以今天我们用《平水韵》写诗填词,已经不能象他们那样脱口而出,自然天成了,因为那不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语音。而只有靠呆板地死记硬背平韵分部表格,背不了就得辛辛苦苦爬格子校对,吐一词爬一格,象这样爬出来的作品,却谁也不能按平水先生的“标准宋朝官腔”吟咏欣赏,这真是太无奈,太遗憾!对于不是古语言音韵学专业工作者的诗人们,这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希望平水先生给个满分?
翘首祖国悠久的诗歌文化史,我
们崇敬漫长历史中,那些知道和不知道,使用与不使用《平水韵》的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我们也非常崇敬象平水刘渊先生那样为祖国诗歌文化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的人。平水先生和他编制的《平水韵》,对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功绩,将铭刻史册,为后人敬仰!
六、给普通话《新韵》实践与倡导者于进水老师的进言:
于老师好,关于普通话新韵的推广,我提两点建议:
有位渔翁诗友这样淡及他现在仍然沿用旧韵的原因:“从理论上来说,《新韵》在语音上更接近现代语言,也就是普通话。使用《新韵》无疑是一种进步,可是由于现在有四种《新韵》在韵部的划分上存在差异,所以在使用时就不能做到统一。那么,在写诗时就要标明《新韵》、《新声韵》、《今韵》
、《诗韵新编》或者其他什么更多的新韵之类,否则,在这个新韵上正合适,在另一个新韵上就出韵了。给作者自己带来了麻烦,也给编辑审稿带来了麻烦。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使用《平水韵》要简单方便的多了,这也许是诗友们现在仍然喜欢用平水韵的原因之一吧。渔翁想,标准只能有一个,那要由中央的权威机构来制定。中华民国在抗日战争的紧张时期,尚且可以用政府的名义颁发《中华新韵》,我们今天的政府,当然也可以像当年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简化方案一样,制定一个新的韵书,就算是钦定韵书吧,以改变现代新韵使用的混乱现象。”
从上渔翁朋友表述可见,许多诗友们内心非常迫切希望:“改变现代新韵使用的混乱现象。”!我感觉,这主要是另外推出不同普通话韵表的几位学者,没理会中华诗词学会“宽不碍严”的精神,对《中华新韵》十四韵略作分合而异其名,人为造成了称谓和使用推广上的混乱,使许多初涉诗坛的诗友们莫衷一是。
建议一,普通话韵表当求统一,以利推广:于先生的《新声韵》表与普通话《新韵》十四韵表是完全统一的,只是先生列出了最宜再细分严押的几个韵母。这只需就十四韵的使用方法加以补充说明即可,没必要再另外列表再造韵表名字。先生此表,十四韵仅四个字就明确地解决了——即:宽不碍严!
普通话意在最大限度地包容我国广泛地域的方言音系。《中华新韵》所列十四韵部是按标准普通话音
关于爱国的成语系确定的基本韵部,即以普通话写诗押韵保证音韵和谐不应超越的基本要求。诗者完全可以在这基本要求下,按自己的风格求严押韵。
  我也很希望学者们以大局为重,统一在中华诗词学会的《中华新韵》十四韵上来,按其精神原则,避免称谓和解读上的混乱。共同为其补充润,实现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