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04期作者简介:黄春枝(1984-),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收稿日期:2018年12月9日。
白桦1930年出生,他一生饱经忧患,经历了战乱、反右运动和
等一系列运动,因此他的诗歌深深的打上了政治烙印,并和政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的诸多诗篇都是政治抒情诗,包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孔雀》,到新时期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船》《一棵枯树的快乐》等等。白桦的诗歌常以议论和哲理入诗,政治彩非常鲜明。或是对自我和历史的反思,或是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或是弘扬爱与美的主题,或是呼唤正义,体现国家大事。富有对政治的审美建构、反思和想象,与政治有着不同意义、不同层面的关系。白桦诗歌主要是以情感结构的形式,呈现政治观点。本文着重从审美层面探讨了白桦诗歌的政治情节。
1作为战士诗人,诗风纯净而明朗,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
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时候,白桦对不少诗歌进行了创作,用以歌颂新
苏格兰乐器生活、歌颂祖国。诗人在诗中,流露出深切的希望和欢乐,表达浓浓的爱国情怀。如《金沙江的怀念》描写了雪山人民对贺龙将军的深厚情谊。在《寄给北京的礼物》中,对北京金黄的早晨进行了抒写。在长诗《鹰》中,对祖国、北京、新生活,进行了动情的歌唱。白桦有着纯净而明朗的诗风,使读者很容易感受到身为战士的诗人的政治倾向,而正是这些诗篇,使白桦在当代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白桦在饱经风霜之后,对自己年轻时候跟风的作品不甚满意,认为它们缺乏文学性,而过于紧密的联结政治宣传。边疆本身就有着非常复杂的生活,而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白桦对生活中的阴暗面和艰苦性进行了回避,并没有写出其中的复杂性。
暮年再回首时,白桦曾深以为憾,承认自己最初的文学生活并没有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消极面过多的触及,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那个时代的要求。自新中国成立伊始,白桦开始用诗歌讴歌崇高的理想和生活。在《雀》这部长诗中,虽然和政治的关系不大,但却没有完全脱离政治。这首诗既富有民族彩和美感,有诗的绘画美。同时,也蕴含了强韧的战斗精神和深沉的思想。从思想上和艺术上分析,《孔雀》是白桦前期诗作的一个总结。这首诗直接取材于云南傣族的口头文学,延续了之前抒情诗的特点。在结构和形式上,对民间说唱艺术的特点充分借鉴,但却将民间故事原有的迷信因素和宗教彩剔除。对爱与美的赞颂,是这首歌的主旋律。一方面,《孔雀》流露出一个来自中原的诗人对异域风光和风俗人情的热爱,同时,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诗人内心的理想主义,通过大团圆的结局进行了验证。生命意识与人性光辉,以及故事脚本本身所富有的诗情画意,是《孔雀》的
艺术魅力之所在。但不可避免的,这首诗歌也同样受到政治文化的规训。尽管诗中具有淡薄的革命阶级的彩,但白桦还是对新中国正确而庄严的话语进行了借用,用以对故事的塑造和人物的改编。诗中所歌颂和肯定的对象,就是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几乎所有作家所共有的政治倾向,就是对人民的认同。
作为“百花文学”中的诗歌代表,《孔雀》也是“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所催生的“鲜花”,在革命文学中地位可谓坚不可摧。但后期在政治动荡
中,《孔雀》开始逐渐受到冷落和遗忘。这首诗的命运,密切关联着诗人白桦的命运。在结束十年浩劫之后,白桦再次喷发了创作的激情,并先后在《文汇报》《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若干篇诗歌,“觉醒”是白桦归来之后的诗歌主题。电影《孔雀公主》,由白桦亲自担任编剧,是在诗歌《孔雀》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而这些改动,正是源于诗人在觉醒之后的追求和反思,对真理和正义的强烈诉求,也是白桦诗歌中的最强音。
2作为知识分子,利用诗歌中弘扬正义和真理
在1976年至1978年这两年期间内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前,白桦写出了不少“政治抒情诗”。在诗中,诗人强烈的表达了在历史转折之后的乐观和希望,或是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反映,或是对领袖的歌颂。如在《我们伟大的旗帜》中,对伟大领袖进行了热情讴歌。再如在《风暴般的悲歌》《祝酒歌》
中,对人民众万分敬仰的周恩来总理进行了歌颂。在结束十年浩劫之后,和大多数诗人一样,白桦对光明时代的到来,热烈而由衷的欢呼。在这些饱含政治激情的诗歌中,字里行间都是希望和憧憬,流露出诗人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新的政治语境给诗人带来无限的幻想和喜悦。
新时期之初的这些诗篇,还不能深刻的反映领袖和时代,主要是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认识。在同一时期,诸多作家共同的创造特征,就是诗中所洋溢的乐观主义。诗歌创作雷同,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白桦是比较清醒的看待这种似曾相识的歌唱,他认为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之后,在白桦的诗篇中,开始逐渐隐退对伟大领袖的歌颂。同时,从残酷的历史中,白桦开始不断总结和反思,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开始转变,很多诗句,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芒和尖锐的思辨。相比于之前被生活的不断改造和纠正,在这个文学生活的新阶段,白桦开始试图纠正生活和干预生活。他认为文学创作,也应该对社会责任有所承担。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是白桦小说创作的基点。而白桦文学与政治的“蜜月期”,是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时期,具有相对开放清明的政治,文学之风盛行。白桦又重新迎来了诗歌创作的春天。在这个时期,他对文学的责任与使命反复强调,他的“为人生”的文学观持久而强烈,使他的文学创作充满了力量和大爱。
白桦对祖国和人民,具有真挚和赤诚的爱,他试图用文学对生活进行纠正,也为祖国和追求真理的战士,献上了一首首饱含真挚情感的诗歌。白桦用诗歌,对愚昧和专治进行批判,对民族的悲剧和苦难进行反思。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对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进行了控诉。他在《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珍
珠》等作品中,对历史前行中的挫折进行了思索。“真理是人民共同的财富,/就象太阳,谁也不能垄断!它的名字叫做觉醒”。这些思想锋利的诗句,针对性和概括性极强,对社会发展和中国革命历史的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即便是在今天,其思想价值依然非常强烈。在披露张志新冤案后,白桦接连写了两首挽歌,既《我多么想……》
白桦政治抒情诗歌赏析
黄春枝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抒情诗歌conflict摘要:白桦是一位执着而率真的理性主义者,在其诗歌创作中,政治情节浓郁,和时事政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他的诗
歌中,具有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对祖国、民族深深的热爱。追求自由、针砭现实、反思历史,歌颂英雄,拥有着深厚的精神底蕴。作为一个“觉醒”了的现代知识分子,白桦在诗歌中,有机的结合了艺术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统一,启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索。本文对白桦的政治抒情诗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先生的为人和品质。
关键词:白桦;政治情结;诗歌;欣赏教育帮扶
历史·文化
211
2019年第04期
学术专业人文
茶趣
《复活节》等,为张志新冤案发出了愤怒的呐喊,表达了诗人坚持真理、反抗思想专治的强烈诉求。对烈士的悼念,正是为了对真理的弘扬。而因为审视,诗人爱恋的目光也越来越强烈。
借1979年的渤海钻井船沉海事件,白桦创作了《公民的忠告》,对官僚作风问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另有6首缅怀森林的组诗,既《废墟》《海市唇楼》《我曾经那样冷漠》等等,揭露错误的经济政策,严重破坏森林资源而导致的恶果,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珍爱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一直以来,白桦都心
系祖国和人民,而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既感到无能为力,又忧心忡忡,所以只能借助于诗歌发出微弱的声音。尽管意识到自身具有非常卑微的地位,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批判和呐喊。他在诗中写道:我坚决站在捍卫未来的行列里,/用我的脊骨去加固通向未来的桥梁;/只要我的生命之火不熄,/我就要去点燃千万次失望中的希望。尽管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白桦依然愿意“拼将纤细的生命化为烈火,在天地间疯狂地燃烧”,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战斗精神和凛然正气。
3白桦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
通过不断总结和回顾个人经验和中国的历史,白桦曾很多次的反思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他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会将作家的思想束缚。但文艺不从属于政治,并不代表文艺能与政治脱离。对白桦一生的诗歌创作进行反观,从总体上分析,他的诗歌和政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紧跟政治,对新生活和新时代的歌颂,到新时期对政治的反思,对现实生活和历史的真实表现。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忧患的诗人,作为一个人民的代言人,白桦的诗风不管是乐观欢快,还是沉郁顿挫,始终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情感。他的诗歌真情率真,有着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晚年诗歌创作中,白桦的诗歌更是闪耀着求真、求实、求美的光芒。在《从秋瑾到》这首诗歌中,有机地结合了政治性和艺术性,使其诗歌更加彰显了一定的艺术性。作为特殊年代成长的一代人,白桦的诗歌创作中,都深深的打上了政治的烙印,白桦诗歌的精神底蕴,就是浓郁的政治情结。白桦一直以来都是笔耕不辍,他以诗明志,以理想为
虫牙怎么治纽带,将诗歌艺术和政治情结建构了一种平衡状态。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白桦经历了巨大的荣辱毁誉,他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觉醒。他深刻意识到,广大读者的理解,就是对一个作家最大的奖赏。一个作家和时代良心的体现,就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文学。因此白桦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思索,勇敢的追求自由和良知。
4结语
白桦的诗歌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纵观白桦一生的诗歌创作,无不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白桦的诸多诗篇中,既具有浪漫主义的豪迈气息,同时又对现实主义的理性之光进行了折射。通过探讨白桦的诗歌创作,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其作品的风格与内涵。参考文献
[1]诗人的“苦恋”———赏析白桦政治抒情诗《情思》[J].陶广学.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2]我们选择坚强(抒情诗)[J].张盼.曲艺.2008(06).[3]抒情诗三首[J].云牧.中国教师.2003(02).[4]“政治抒情诗”的考辨及其域外资源问题[J].张立,李阳,郑志杰.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02).
[5]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文学传统[J].袁琳.学习与探索.2015(11).
[6]从三维视野看政治抒情诗的“得”与“失”———以艾青为中心[J].杜雪琴.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7]楚骚之苗裔———评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J].曾思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荷叶诗句
[8]“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价值今论[J].张永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基金项目:“传承非遗文化创新育人平台———设计艺术系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的实践”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院级一般科研课题的支持论文,项目
编号:18YKC02。
作者简介:赵捷(1983-),男,四川达州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8日。
1非遗和地方非遗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界定为:面临“被各社区、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因此地方非遗就是指本校所在地域拥有的非遗文化。2地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背景
我国除了地大物博,还拥有丰富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不同的地方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也不同,因
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区域性和地方性,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代表,能够鲜明地表现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言行和生动,它们主要依靠口头交流和继承,导致人口缺乏,资源枯竭或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陷入“濒危”困境。例如,彝族的民歌,彝族人没有歌曲,没什么可唱的。据调查统计发现,现如今会唱畲歌的民间歌手已经寥寥无几,大部分年龄都较大,同时许多珍贵的畲族民歌手抄本也已消声灭迹。还有杭州“小热昏”,自杜宝林以来已发展了六代传人,但发展至今,只剩徐筱安与周志华两个传人,很难继业,可以说"小热昏"目前已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我国的非遗文化的传承值得我们中华子女重视起来,不能让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世界上消声灭迹,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3地方非遗进校园对学生的好处和对传承非遗的好处及相关影响
地区非遗包含区域的文化基因和国家的记忆,它含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区域非传统的保护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对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地方高校是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其中聚集了许多资源在该地区,对区域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推动力量。因此,让地方非遗文化走进高校的优势明显。区域非遗文化传承的主要目标是要继承区域非遗文化的核心,维持这些非遗项目的原创性,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创新和升华它们的凝聚力,并最终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地方高校是人力,物力,智力和学术的整合,在科研平台和学术氛围等有着十足的优势,为实现这
地方非遗进校园对文化育人的价值探讨
赵捷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91)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非遗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它不但拓宽了年轻人的视野,而且使非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后继有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而今,这篇文章从继承和教育的角度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途径。我希望把思想和启示传递给读者。
关键词:非遗文化;学校;界定;背景;影响;实施
21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