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共四大类。其学问系统如下:
一、结构思路类: 
谋篇布局上:起承转合  层层深化     
首尾支配上: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       
中转过渡上:铺垫、照应、承上启下         
先后依次上: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抑后扬、先咏古后争论抒情
二、 语意层次关系类:
1、古今关系:借古讽今、借古自况、论古抒怀、引古用典               
2、主次关系: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3、虚实关系:虚实相生、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化无形为有形。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衬托,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比如《雨霖铃》上篇重点写不愿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孤独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恋恋不舍。比如姜夔的《暗香》,其中既有眼前景、又有回忆的景,虚实结合,写出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远方友人的怀念。
4、情景关系: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午睡5、拓展关系:联想、 想象、 象征
6、动静关系: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三、表达方式类:
1、叙事方式:记叙人物的经验或事情的发生、发展、改变过程。
干脆叙事:“直陈其事”即“赋”的手法:如《氓》的开头,《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间接叙事:写景中,示意事务情节发展如《商山早行》(晚唐温庭筠)“鸡声茅店月……”
2、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剧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直抒胸臆:《相见欢》(南唐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味道在心头。”
          《声声慢》(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抒情诗歌
叙事见情——《蝶恋花》(纳兰性德)“开学了日记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踏遍清秋路。”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借景抒情——《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触景生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寓情于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借典抒情——《扬州慢》(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或“凭谁问,廉颇……”
借物抒情——《卜算子》(陆游)“驿外断桥边,孤独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联想抒情——《暗香》(姜夔)“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想象抒情——《雨霖铃》(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
争论抒情——《西塞山怀古》(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照旧枕寒流。”
3、描写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务、环境所作的详细描绘和刻画。
干脆描写:
五官感受——摹形拟声绘、绘声绘、形神兼备、明暗对比、化无形为有形。
      如《念奴娇》(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远近位置——远近结合、长画卷、长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
男士乳液
动静对比——如《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白描与细描——白描如《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细描如《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示意)——如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鸥日日来。”事实上是示意自己单调孤独的生活场景。
4、争论说理方式:争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看法。
干脆争论:
就事论事,就理说理。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间接争论:
借人争论——《蜀相》(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典争论——《泊秦淮》(杜牧)“,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景争论——《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修辞手法(修辞格):
1、比方: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明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体未出现,但是承前可知,语体和比方词都出现了。
暗喻:“遥望洞庭山水,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奇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这里本体为“洞庭山水”,喻体为“白银盘里一青螺”,没有比方词。
借喻:“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是比方小巧而且翠绿的柳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中前一句不是比方,是想象;后一句中在用“梨花”比方落满树枝的雪。
2、借代: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瞠目结舌
详细代替抽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密和花的凋零。
用特征代替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缊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3、比拟: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纳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将来得与飞下,就迫不与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宠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拟物: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叫拟物。“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其中通过拟物的修辞方法,把“愁”写得形象可感,把抽象的感情化为了详细形象。
4、对偶: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袤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