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7篇(家乡变化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7篇(家乡变化)(篇一)感受家乡新变化 我爱我的家乡霍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书写着她永不停息的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她永不磨灭的对民主富强的探寻。她延绵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中秋节农历
时光荏苒,十几年前的记忆历历在目,记忆中家乡的路是泥泞的,坑坑洼洼的,走夜路是黑漆漆的一片; 灌溉农田的水渠也是灌溉中自然冲出来的水道,需要经常组织村民清理; 家里吃的水、用的水要去几百米以外的河坝里拿着扁担去挑、赶着马车去拉,天气好了是清水,天气不好了便是浑浊的水; 盖一栋房子要用光家里所有的积蓄,冬天在学校上课都是架炉在烧煤炭取暖。那时候的总感觉家乡特别渺小,像一个小方块,只要十分钟就能把霍城的柏油路转完,每次去亲戚家,那凹凸不平的巷道又窄又脏十分难走,骑着自行车更是颠簸不堪,要是遇到雨天就更倒霉了,坑坑洼洼的地面到处都是积水,一不小心就会被对面来的车辆溅得浑身都是泥水,简直太无奈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垃圾都是堆在家门口的不远处,发出阵阵的臭味,大路两旁是看不见一个垃圾桶的,遍地的垃圾像是长在小城脊背上的芒刺,特别刺眼。元天
很多人印象中的新疆就是巍巍天山、荒茫大漠上,一队骆驼,一曲羌笛杨柳、几声的凄美的胡笳,和翩翩起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其实我们新疆早已不是昔日的样子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眷顾下,我们的霍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霍城已经修筑了好多条宽阔的柏油路,特别干净,连一点尘土也没有,满县城都是环保垃圾箱,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再也不乱丢垃圾了; 路边铺了人行道,道边矗立着伸臂式太阳能路灯;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十字街头屹立的红绿灯透射着文明的光芒,两旁全是绿化带,里面种着一棵棵风景树,树下是傲然怒放的鲜花,朵朵红、黄、紫多鲜花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散发出阵阵清香,令人赏心悦目,曾经就像墨汁般漆黑的夜晚,如今当明亮的路灯同马路一路伸展时,夜晚就已成为一个虚设的名词,路灯、霓虹灯把县城的夜晚装扮得绚丽多彩……拥挤的小巷和很多低矮的房屋已经逐渐消失……当成片的高楼拔地而起时,我仿佛听到这座小城拔节的声音。近十年的光景,只见江苏医院、江苏中学、江苏幼儿园、党校、人民大会堂、广电传媒中心、霍城县福利院、霍城县敬老院、江苏工业园区、北山坡绿化工程、薰衣草种植基地等极大改善了城乡面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加上国家对咱们新疆的惠民政策又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收视难、住房难、贷款难、行路难、养老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家乡变化如今家乡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型发展的轻工业、旅游业,不仅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还让老百姓鼓起了腰包,透过这些场景,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变化,一种活力,一种生机,触摸到的是一股现代化的都市气息: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靓了。是党的正确领导改变了霍城往日的陈旧,使我们的家乡迎来崭新的气象。
入木三分
不仅是县城,在农村也是一样有着翻天腹地的变化,自从十九大召开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村土地规范治理,村里开垦的山地大部分都种上了绿植被,这样不仅避免水土的流失,也大大改善了我们村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看到家乡一天比一天美丽,看到祖国一天一天富强,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增强的动力和自觉性,要意识到我们责任的重大、使命的光荣,有担当,才能有作为,有担当,才能有成效,在工作中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我们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使命,在本职岗位上扎实工作,实实在在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到牢记职责,不辱使命。让世界所有人都惊叹。让我们的祖国展翅飞翔,祖国母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我爱我的家乡——新疆霍城,我更爱我的祖国母亲。
(篇二)家乡厕所的变迁记得小时候,在我的老家随县柳林古城乡下,很少有人说“厕所”一词。上学读书后才知道,厕所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茅司”。
上世纪70年代初,我的老家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土砌瓦盖的屋子,离每家屋后两三丈远的荒地上或“阳沟”里(农村房屋后面的排水沟),都会埋上一个较大的陶缸,有的用树棍、草坯、草绳在茅缸后侧搭个棚子,这样,前面是房,后面是棚,没人“看见”,便成“茅司”了; 有的干脆就是一个露天“茅司”,缸口敞开,无任何遮挡,一年四季,臭气熏天,偶尔遇上调皮捣蛋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有掉进“茅司”里“泡澡”的经历。
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煞费苦心,在对房屋翻盖时,把“茅司”前移到与猪圈并排的外侧,借着猪圈的一面墙,再用土坯砌上两面墙,形成三面墙,然后用山上的松木把相对的两面墙连接在一起,上面用稻草铺顶,对没有砌墙的一面特地挂上母亲熬夜编好的一条稻草帘子,这样一间安全可靠、温暖舒适的土厕所就建好了。由于方便时比原来舒服多了,我常常会幸福地带上一本小人书“占着‘茅司’不拉屎”,害得大人要经常喊几遍才肯出来。印象中,母亲常低声念叨:“茅司”又满了。于是,母亲就用“浇瓢”把粪便舀到粪桶里,再挑到田间或菜地里浇庄稼。
初中毕业那年,一次回家,我忽然发现一个“奇迹”:隔壁幺叔家的“茅司”突然大变样,居然是用红砖砌的墙,黑瓦盖顶!母亲说,你幺叔真有“本事”,把“茅司”的“缸”换成了“坑”,全都是水泥、砂子与砖头砌的,这要花多少钱啊!我好奇地跑去看,但见幺叔家的茅坑大大的、深深的,容量比我家的茅缸要大两三倍呢!还有,中间用木板隔开,分男女入厕,厕帘则用雪白的双层蛇皮袋缝制,结结实实,清清爽爽。我们像看“稀奇”一样地欣赏着幺叔家的“茅司”。幺婶笑着对我说,你喜欢就过来“上”吧。可母亲听见了,低声提示说:“肥”给了人家,自家菜园子还要上粪呢!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的家乡也在急剧地变化着。一幢幢别墅连在一起,让人认不出来这里究竟是村庄还是集镇。跟着变化的便是室外厕所,砖墙瓦顶、瓷砖贴面,标有“男、女”字样的木门告诉人们对号入厕,已完全与城市的公共厕所一样。
今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祖,发现村民家里也建起了室内卫生间,瓷砖贴的墙面,带盖的蹲便式抽水马桶,用时翻盖,用罢冲净盖好,清洁卫生,一尘不染。听老乡们说,这些都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和“厕所革命”带来的新气象。他们还向我打听,哪儿有卖那种会自动亮灯的智能马桶,坐上去后,不仅会对屁股进行自动按摩,还有优美音乐播放,你离开的时候,会自动冲水,自动为你冲洗屁股,连卫生纸也给省了哟!所见所闻家乡的这些变化,
真让人感叹时代的进步与变迁。
里脊肉怎么做
(篇三)湾里“桥”变看发展六岁那年,从小寄养在外婆家的我被父亲接回湾里上学堂。走了20多里的山路,到达家乡小镇已近中午。父亲说,今天咱们不用翻山越岭了,直接蹚河回家赶午饭。
开学第一课2019观后感600字这条河叫厦铺河,源自峰秀丽的幕阜山脉,沿巍巍太阳山顺流而下,蜿蜒逶迤,将家乡蛟滩湾与厦铺镇南北隔水相望。平时乡亲们要想出趟远门,除了父亲说的蹚水过河,但凡到了寒冷季节,唯有绕弯越过数里远的山崖泥巴路,抵达镇上东面最远的古桥,起码也得小半天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