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似与不似之间——简评《无猫国》
《无猫国》是中国第一篇以“童话”命名的作品。郑振铎曾在《儿童世界》一刊上撰文作过介绍,说它的故事是孙毓修根据《泰西五十轶事》创作的。张建青在博士论文《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译介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之研究 》中认为孙毓修编撰的《童话》丛书是晚清儿童文学的最大收获,作为《童话》丛书第一集第一编的《无猫国》为“半译半创的创作性童话”,它的出现宣告了中国儿童文学正式诞生。《无猫国》确为我国第一篇童话之作,其意义是不同寻常的。 《无猫国》的作者是孙毓修,曾被著名作家矛盾称为“中国有童话的开山鼻祖”。
主人公大男的故事本身就富有传奇彩,有点少年寻梦终成真的意味。大男本是一个乡野穷苦的孤儿,到京城寻梦,历经煎熬,偶遇奇事,终成富翁,并成为人人羡慕的有学问的读书人。这部发表于100多年前的作品,在今天读来象打开老祖母尘封的古物,有种浓浓的属于过去的一种历史感。从所用的语言来看,是略带文言味的白话文,在散文的句式中,不着痕迹地镶嵌着很多四六句,流露出创作者扎实的骈文功夫。这种简洁有文言风、流畅有骈体风的行文风格以及故事中的寺院、和尚、小童子、厨妇、主人、家奴等,无不在向今天的读者
透露这是一个属于过去的时代的故事。这篇作品,应该被后世人们追为中国童话的“老祖母”。正是由于其是开山之作,其创作年代之早,自然带有初创期的一些特点,因而也就带来了观照童话,正本清源的研究的价值。
由于《无猫国》是我国第一篇童话,标示了中国童话起步的开始,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作家,曾创作过儿童文学作品的著名作家茅盾、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他们当年都曾读过孙毓修的童话,身受影响。
下面笔者就以与今天的童话相比较的角度,来简析这篇童话。
一、本文中的童话彩体现
1、适合儿童接受
儿童剪窗花有后人评价说孙毓修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别致,富有生活情趣,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活泼,注意到小读者的年龄特点,深受当时少年儿童的喜爱。
在阅读《无猫国》中,同样鲜明的感受到创作者是心中有小读者小听众的,整篇童话用语
晓畅易懂,明白如话,并且不时流露儿童生活情趣。例如文中写到:“大男一心要寻着金砖,拾他几块,带回家中,便算如愿。岂料穿街走巷,寻了一日,但见高高的房屋,隆隆的车马,好不热闹,再看地上,一般是泥土的,并不是有金子,心上好不闷气。ram什么意思”这段对大男幼稚心理的描写,真切而又贴切,同时还有一股淡淡的幽默感,读来会引得小读者发笑的。又如大男得了100文钱去买新衣,“使三脚两步的,走到估衣铺,把钱取出,说道:炒银耳的家常做法‘快取新衣来。’活脱脱活画出一个孩子急切而又兴奋的心情,富有生活的真实感和儿童的情趣。在对大男的刻画中,虽未对其相貌做详细描述,但大男憧憬京城遍地金砖之稚拙,遍寻不得金砖之气闷,为灶下奴之勤谨愁苦,暴富后之仁厚与慷慨等,都很有画面感地表现出来,读来宛如历历在目,真真切切,很能吸引小读者的眼球。今天的童话创作,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点,注重儿童,适合儿童接受的意识更加清晰和明确,已经成为创作者下笔时的自觉追求。
2、奇事吸引儿童
猫的故事儿童对不平常的事天然就有强烈的好奇心。首先“无猫国”三个字就很能引发儿童兴味。因为在中国,猫是家家常见的动物,难道还有没有猫的国家吗?看到这三个字,儿童肯定会产生读下去的想法。就像儿童看到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字样一样。
其次是大男因为一只猫而由贫穷而至富贵的传奇经历,不能不引发儿童的兴趣。文中写道:如今再说件故事,却是一个小小童子.有一只猫,为无猫国的国王买去居然得了重价,真是奇闻。一句话就勾引起儿童的兴趣,吸引着儿童一步步读完或听完故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吸引儿童的是平常一猫在无猫国里成了不平常之物。国王大喜道:“此话果真,我愿不惜重价买它。” 国王将描留住,把许多金珠,作为猫价,足足值得十多万。”因而穷男变富贵成了可能,一只司空见惯的猫,竟然改编了一个人的命运,实乃奇迹也。正是这种奇事最是吸引儿童,富有童话彩。无猫国可做幻想之国。
3、夸张的表现手法运用:
作者为了吸引小读者,不少地方用了夸张的手法。比如在对无猫国的描写中,对鼠之多、害之大、猫之用、重金之重等等,皆作夸张之写法。童话离不开夸张,后来的童话家都很注重这一点。当然,今天的童话夸张远远超出了这部作品。。
  二、不似童话的地方:传统说书风格残留
这篇童话不像今天童话的样子,有中国传统的说书人说书风格 。读来的感觉像单田芳在耳
畔说书的感觉。例如在正文前 小引中,“我今天先把鼠台的故事说明,作个引子,再讲那无猫购车新政策国的奇闻。
讲到正文故事,“如今再说件故事,却是一个小小童子.有一只猫,为无猫国的国王买去居然得了重价,真是奇闻
叙述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今再说主人之船,离了本国”听来仿佛说书人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只……”的感觉。
同时还有作者暂时抛开、中断故事叙述而加上评论
例如讲完和尚的故事后,作者评论,“此便是鼠台的故事,和尚生在有猫国里,不肯养猫,以致遭此大祸。
无猫国故事讲完,作者又加了一些评价“大男为着金砖,一心建到京城弄得几乎讨饭,幸遇富人收留,免了冻饿,已是满心知足。不料意外得了这注大财,真可称为奇遇。你看他有钱之后,安心读书,要做个上等之人。这才算受得住富贵了。” 这种有跳出故事叙述评价说教的意味,对儿童的教育意图太过明显,也有损于故事的艺术性。今天的童话,作家只是
在讲故事,让故事本身说话,让儿童在阅读故事中自觉的体会其中的道理,含而不露,更加艺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半译半创 ,脱胎于当时的文化环境,自然有当时文化的印痕。
作家洪汛涛曾评价说:这篇作品如以今天的童话概念来说,是不成为童话的,因为缺少想象与夸张。但是,这篇作品开启了“童话”先河。诚如童话家洪汛涛所言,以今天的童话为参照标准的话,确实作品中的想象不够飞扬,夸张也不够。吴其南在《童话的诗学》中认为童话的夸张可以突破现实关系的限制,往往在注重内在逻辑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种无规则的、强烈的、极度的夸张加上荒诞的想像力来揭示真实。 
童话的夸张可以运用在形象的刻画、情节的构思、细节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营造等各个方面。 同时这部童话身上还带有说书风的“印痕”。但是,诚如作家洪汛涛所言,这篇作品开启了“童话”先河。这部作品是中国童话迈出的第一个脚印,是今天童话繁荣发展的第一步,因而意义非凡。研读这部作品,使我们可以回望中国童话发展的来路,知道童话创作迈出了多远的路途,指导我们今天的童话的脚步的未来走向,我想这应该是研究者不断回溯历史,寻新的艺术生长点的原因和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