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字里行间散逸之美
泉州七中金山校区郑忠盛
阅读属于一种技能,这种技巧需要长时间训练方能获得。初中阶段,散文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神”是指散文要表现的中心。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读懂散文呢?一般情况下,要从文本入手,抓住重点词句,学会概括要点,关注作者情感表达,了解散文写作手法,从而学会欣赏乃至鉴赏散文。
一、把握散文的“文眼”是重点
肖玉璧爱的练习本对于散文来说,虽然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略显隐晦,但是仍可以从关键内容即“文眼”出一些蛛丝马迹。结合内容来看,要关注如重点语段、中心语句、关键词语,着重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承上启下、前呼后应的句子等,还要重点多关注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的语句,这些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即“文眼”。通俗地讲,“文眼”是散文的核心,是窥探作者表达主题的关键窗口,更是分析散文的关键。刘熙载就曾这样说过:“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眼”,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文眼”、把握“文眼”,通过“文眼”能够把握文章内涵。
抓文中关键语句。一般情况下,只要抓住散文的总结句,基本上就可以挖出“文眼”了。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自然段段末句“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其中“温晴”“宝地”便是作者心中对济南冬天的印象,而这恰恰是这篇散文的感情基调。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这篇散文来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济南冬天浸入骨子里的喜爱,而这也是散文以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邮政金卡办理条件二、品析散文的语言是难点
蔡依林大艺术家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水平,同样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加之作者个人的先天素质以及后天修养,从而使作者才识、性情、气质也不同,自然写出的散文也各有千秋。语言是散文的外衣,更是作者不同风格的重要体现。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文笔深沉洗练,朱自清却显得娴静典雅;茅盾语言沉稳劲健,叶绍钧却有点质朴练达;孙犁、老舍散文清新明快,林语堂的小品却读来闲适从容……风格不同,精彩各异,我们在学习散文时应当要辨析其中的语言风格,品味表达意蕴,真正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做到与作者、编者对话。
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调。
三、厘清散文的思路是关键
从认知角度出发,对于客观事物从认识到熟悉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由外到里,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对于散文阅读来说,同样也要遵循这一过程,前提是需要抓住思路,能够通过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通过语言材料让散文更加条理、有序,最终还原作者的写作目的。
严峻的拼音陈师道曾经说过:“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提升散文阅读素养,培养其阅读技能,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散文的思路,达到更有条理地理解散文内容、把握散文主题的目的。例如,《白鹅》一文开头,先交代了白鹅的来历和“我”对它的初步印象——“性格傲慢”。这是作者抓住白鹅外形上的显著特征(头比较高),与狮子、老虎、麒麟、骆驼等多种动物进行比较后的推断。然后,作者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展现白鹅的“傲慢”之气。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思路仅仅是散文的灵魂,而其往往在散文的语言、选材、线索、表现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要厘清散文思路,领会作者意图,还需要从这些最基本的方面入手。散文中作者的情感脉络往往借助一些表达“情路”的标志性语言。例如,《白杨礼赞》贯穿全文的有这样一组句子“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组句子,贯穿全文的“神”就是反复出现的短语“不平凡”。阅读时,圈点划出这几个句子组团“联读”,可以把我到作者情感层层递进的跃动旋律。
再则,从散文线索分析,有叙事、抒情、写景等,强化散文阅读,只要抓住线索,就能扣题入门。还有散文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递进、承接等,只有把握散文结构,才能厘清散文思路。至于议论性散文,则更需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要厘清论点与各段之间的关系,同样也要关注中心句,要学会概括提炼中心意思,从而逐步了解作者的思路。当然,文章不同、思路也不同,阅读时切入点也不同。多阅读散文,多体验、多感悟、
多训练,不仅对鉴赏散文、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大有裨益,而且还能强化自我思维训练,培养逻辑思维。
总而言之,散文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我们要重视散文阅读方法积累,提升感受和理解作品的能力,养成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作家作品资料的习惯,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
[课外文言文段阅读]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译文:我回忆年轻的时候,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当我看得)兴致正浓时,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似的)降下来,湖中荷花全部显现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时候,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起,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荷花被雨水所冲洗,光彩艳丽,明丽妩媚,荷花枝叶柔软摇曳,
形态多样,清秀美丽,优雅别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
赏析:夏日赏荷入佳境。清心夏日,荡漾在古诗文的诗情画意里,看着满眼碧荷,回味着万般滋味,真是人生最美的风景。阅读上文,很容易抓住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的外形特征,观其形美更要品其神美。古诗文中的荷花或清新淡雅,或婀娜妩媚,或柔情似水,或刚正不阿……文中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是因为被雨水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形神具备。
[古诗赏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读点拨]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山随平野
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李白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流水这一意象。古人分别之地,多在水边,远别之人,亦多水路而行,故而李白常常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于流水,将离情别绪寄寓其中,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送储邕之武昌》;“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等等。这此流水意象包含着对友人随流水远逝的伤情,对美好情谊永驻的欲求以及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等,成为李白送别诗中伤逝情结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