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与公私观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公私观的历史演变
公私观是对公与私的关系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公私关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因而没有私有观念,也不存在公与私的对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公有制解体,出现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由此产生私有观念,形成公私关系.
1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公私观念。
儒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主张以道德完善和自律来灭私。儒家学派的基本社会政治主张是行仁政,故 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最核心的范畴。何者为?一曰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其一般的意义是指克制、压抑一之私欲,是个体的言行完全服从于即公共秩序。
儒家名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法家。在先秦,法家最先提出尚公论。在《韩非子》中有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法家立公灭私的思路是以法为公,一断于法。在公私相背的视点中,韩非子强调公私对立的绝对性,坚定地否定私而倡导公,进而提出解决公私冲突的原则和方法。去私行公废私立公是韩非提出的作为臣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
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韩非子》
3,道家.大道无私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吕氏春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4,墨家:兼爱、非攻、尚贤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是其身,从而做到诸侯相爱家主相爱"君臣相爱法老的秘密父子相爱"兄弟相爱,乃至天下之人皆相爱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断之以令。”"举贤不分出身门第,不党父母,不偏富贵,不嬖颜,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家主张义利统一、德利并重,肯定国家、人民的公利就是最重要价值.墨子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也就是说,兴利除害乃是志士仁人的最高价值取向。墨子的三表法也明确表明,追求真理也就是追求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这是最高的价值实现.
杨朱宣扬的则是赤裸裸的自私纵欲论-—“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贤愚贵
贱,是所异也,死则臭腐消灭,是所同也。……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机械实习周记《列子·杨朱篇》
唐代韩愈尚爱国宣传标语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足为以之为二则顺则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不当。自动录音怎么设置”                                                               
《原道》,《韩昌黎全集》
5,晚明至清中期思想家对"春节三日去云南“"的讨论又前进了一大步,他们论证、赞扬人之"的合理性,分析了关系,认为祁黄羊“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借助、利用人之而治理社会不仅得人心、展人性,也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对的,当我们反对具体的时,必须考虑到更大的与更小的",要用动态的比较的眼光来处理公私关系问题,而不是先验地制订一个存公去私"的处理原则,去除一切。在寻合私成公之途径、公私统一之原则、公私易位之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宋明比较,晚明清初思想家更重视的意义及公私的协调,而不视"为恶,夸大的对立,既然"是人之情,那么大公无私是逆人情,是假道学;既然生,那么去公存私是一不切实际的迂腐之论
到了18世纪初,由于有了较多的对外贸易,以及商业经济的发展,接踵而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意识与实践大面积渗透,使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经济自由成了近代商人的基本要求。商业的发展更加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的对私的压制,私的合理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肯定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