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荔枝丹》优秀教案设计
《南州六⽉荔枝丹》优秀教案设计
⼀、课⽂的基本内容
本⽂分两部分。第⼀部分(第1段~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
第⼀层是第1段,以⼩学学习《荔枝图序》向⽼师质疑为引⼦,引出“荔枝”这个话题。幼年时童稚的⼼⾥只知道“荔枝⼲的壳和⾁都是棕褐⾊的”,与⽼师讲的《荔枝图序》中描述的荔枝不同,向⽼师提问,⽼师也⽆法说明⽩。这个开头既亲切活泼,⼜符合学⽣的阅读⼼理。原原本本地引⽤⽩居易《荔枝图序》的诗句,为后⽂提到的与⽩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据。
第⼆层是第2~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果形、⼤⼩)。作者对⽩居易“壳如红缯”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在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后,作者感觉不饱满,⼜⽤“绛囊”“红星”“珊瑚珠”打⽐⽅,形象鲜明、逼真;荔枝的果形有⼼脏形、卵圆形或圆形,由蒂部到顶端及两侧,介绍得井然有序;说到荔枝的⼤⼩,作者⽤列数据的⽅法介绍荔枝的⼤⼩和
重量,真实可信。
第三层是第6~10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核、花)。作者对⽩居易“膜如紫绡”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居易“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应该是“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对⽩居易“瓤⾁莹⽩如冰雪”的说法再提出异议,认为“瓤⾁”实际不是⾁,⽽是“膜”发育的“假种⽪”,“真正的果⾁倒是前⾯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层膜”;随后,作者⽤简洁的`语⾔对荔枝核(种⼦)的形状、⾊泽、种类做了具体说明。荔枝的花从内容上说不属荔枝的果实,但花与果实分不开,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起介绍。其主要特征是荔枝花多,花期长。在这⼀层⾥,第8段还介绍了荔枝的贮运,很明显,贮运不属果实的范畴,但贮运主要是为了保持荔枝⾁的鲜美,与果实关系甚密,所以放在“⾁”后⼀并介绍。
这⼀部分主要介绍荔枝果实,采⽤由外向内的说明顺序。
第⼆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绍荔枝⽣产的有关情况。
第11段写荔枝的产地分布,⽤“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的荔枝林”,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南越王向汉⾼祖进贡荔枝,证明荔枝的栽培在我国⾄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第12段⽤现在知道的13种讲荔枝的古书,特别是“蔡谱”,更有⼒地说明荔枝原产地在我国。第13段为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成都、福建是它⽣长的北限”,作者列举汉武帝、宋徽宗和⽂徵明诗中的顾⽒与荔枝间所发⽣的故事,说明前
⼈酷爱荔枝⽽欲北移,但均未成功,⽽⽤“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话语激励我们的科学⼯作者刻苦钻研,突破难关,创造科研新奇迹。第14段引⽤苏轼的诗句,古诗今⽤,意在于今。古代能享受荔枝的只有杨贵妃之流,今天我们发展荔枝⽣产,要造福于⼴⼤劳动⼈民。
从全⽂看,第⼀部分与第⼆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多种说明⽅法的综合运⽤
运⽤打⽐⽅的⽅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动。如把荔枝⽐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的
荔枝林⽐作“飞焰欲横天”“红云⼏万⾥”,把稀奇的荔枝品种⽐作“细长如指形的‘龙⽛’、圆⼩如珠的‘珍珠’”等等。
运⽤列数据的⽅法,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如介绍荔枝⼤⼩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重⼗多克到⼆⼗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个荔枝花序,⽣花可有⼀⼆千朵,但结实总在⼀百以下”,等等。
运⽤举实例的⽅法,增强⽂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兼程飞骑从南⽅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东很早就有荔枝,⽤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祖进贡荔
枝”的例⼦。
应该指出,本⽂最突出的说明⽅法是引⽤。引⽤古诗⽂、史料、故事多达⼆⼗多处,既增强了⽂章的⽂学⾊彩,⼜充实了⽂章的内容。⽐如引⽤古诗⽂,引⽩居易的《荔枝图序》,给⼈感觉开头新颖,引⼈⼊胜,并为后⽂作者与⽩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三、准确、简洁的说明性语⾔
作者要把说明对象和内容客观地、科学地展现在读者⾯前,语⾔因素⾮常重要。说明⽂的语⾔必须准确、简洁。如第12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句,加“现在知道的”就⽐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从⽬前发现的⽂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13种了。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推测的语⽓,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还不⼀定。如第14段,“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发展荔枝的⽣产”,不是任何⼀个地区都能⼤⼒发展荔枝⽣产,“盛产荔枝的地区”圈定的范围较⼩,有条件⼤⼒发展荔枝⽣产。
●解题指导
⼀、本题旨在训练学⽣整体把握⽂章内容、理清脉络、把握思路的能⼒。
说明荔枝的⽣态,按照由外到内或由表及⾥的顺序;介绍荔枝的⽣产,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从全⽂看,两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本题旨在让学⽣理解引⽤的说明⽅法,同时积累⼀些古诗句,丰富⽂学素养。
具体分析见课⽂说明。
三、本题旨在培养学⽣筛选信息的能⼒。组织成平实⽂字,可以帮助学⽣体会⽣动的说明与平实的说明的不同特点和效果。
四、本题旨在引导学⽣学习本⽂的说明⽅法,搜集相关的资料,写作⽂艺短⽂。
●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较浅显易懂,条理也很清晰,建议以学⽣⾃读为主,让他们⼀边⾃读⼀边完成练习⼀。在理清全⽂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完成练习⼆。教师不必对课⽂进⾏串讲,过细的讲解会降低学⽣的阅读兴趣。阅读可⽤⼀课时。第⼆课时⽤于练习三、四的写作和交流。
⼆、说明⽂的语⾔准确、简洁。在阅读中,注意让学⽣学会捕捉⼀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培养学⽣对说明⽂语⾔的敏感。李官
三、北⽅和边远地区的⼀些学⽣,也许从未见过或尝过荔枝,教师可通过引⽤诗句、讲述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的阅读兴趣,弥补他们对荔枝缺少感性直观认识的遗憾。
●有关资料
芹菜猪肉水饺 ⼀、作者简介手抄报花边简单又漂亮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于1901年,浙江海宁⼈。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学》《动物珍话》《⽣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多以绚烂多彩的⽣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学知识融为⼀体,有着相当⾼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关于《南州六⽉荔枝丹》的通信
李乡浏同志在《贾祖璋和〈南州六⽉荔枝丹〉──回忆与贾⽼的⼀次通信》⼀⽂中说,他于1983年暑假备《南州六⽉荔枝丹》课,颇感课本注释不详,曾写信向贾⽼请教。信中询及以下三点:1.标题《南州六⽉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全诗能否录⽰,以便解题;2.明代徐的《咏荔枝膜》诗,请⽰予全⾸,有助于分析“夸张的说法”;3.“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在内,现在知道的
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东所产的仅存⼀种。”希望得悉这13种的书名及其作者。
贾⽼作复如下:
1.陈辉《荔枝》:南州六⽉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壶光莹⽔晶寒。⾼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官。乌府⽇长霜暑静,⼏株斜覆⽯阑⼲。
2.徐《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桃花⾬后娇。⽩⽟薄笼妖⾊映,茜裙轻裼暗⾹飘。嫣红狼藉谁收拾,⼗⼋闽娘裂紫绡。
3.×⼴中荔枝谱唐(?)郑熊(粤×书已失传)
荔枝谱宋蔡襄(1059)闽
×增城荔枝谱宋张宗闵粤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莆⽥荔枝谱宋徐师闵闽
闽中荔枝谱明屠本畯(1597)闽
荔枝谱明徐闽
磁通量公式 荔枝乘明曹蕃(1612)闽
荔枝⾷谱明宗珏闽
荔枝通谱明邓庆采(1629)闽
记荔枝明吴载鳌闽
荔谱清陈定国闽
荔枝谱清陈⿍粤闽川
岭南荔枝谱清吴应逵粤
(摘⾃《中学诗⽂释汇》,福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点商榷(刘学仁)
1.第四段写“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理由,⼀是“有野⽣的荔枝林”;⼀是很早已在我国
培植。这两点似乎还不⾜以说明“原产我国”,是不是别国也有野⽣的荔枝呢?是不是别国也早有栽培呢?没有反⾯的论据。如果确有根据,应该明确提出。
2.第六段说“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这两句话不易理解。前⼀句是说“膜”,后⼀句是说“花纹”。仔细体会好像是这个意思: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着壳的内壁的⽩⾊薄膜,由于壳的内壁有紫⾊花纹,透过⽩⾊薄膜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便把这紫⾊花纹看作是薄膜的花纹,⽽说成“膜如紫绡”了。后⾯引徐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荷瓣”“桃花”,似乎是“壳”和“膜”分开了,似“荷瓣”“桃花”的是壳呢?还是膜呢?好像是膜才恰当,“薄”才“盈盈”“⽚⽚”,才“娇”,才随“风”飘落,可是膜⼜是⽩的,不像“荷”也不
像“桃花”了。总之,这⼀段似乎说得不够明⽩。
光棍节的祝福语 3.第七段写荔枝“⾁”也不够明⽩。指出通常说的⾁实际上是“假种⽪”后,⼜说明前⾯说的“膜”才是真正的果⾁。下⾯接着说“荔枝⾁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般都不留渣滓。”这句话⾥的“⾁”指的是习惯上说的“⾁”呢,还是前⾯已经讲清楚了的“膜”呢?从后⾯的“⼊⼝……”看,应仍是指习惯上说
的“⾁”,那么这“⾁”的“细胞壁”⼜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会是“膜”(真正的⾁),那是要扔掉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