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0-11-06 21:14:39 浏览次数:863
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原理λ
教育学论文
λ 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λ
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
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
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
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报告人应为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有重大成就、研究状况居于前沿的国内、外学者。博士生在参加讲座时应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博士生从参加的讲座中选择10个相关问题写出书面评论或报告,每个问题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签字后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人文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此外,博士生还至少参加若干次其他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
博士生在论文研究期间,每学期至少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l、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作好课程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和本学科要求,在三个月内拟定出系统的个人培养方案。
2、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选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会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
3、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由研究所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博士生导师组成员负责命题部分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笔试主要考核所需课程知识,口试主要考核学生研究能力。
考试内容覆盖三至四门基础理论和专业课,考试委员会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生。
普博生入学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资格考试。直博生在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进行资格考试。
4、社会实践
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按照《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2责任的作文篇论文发表在我校《人文社科各学科重要学术期刊目录》(2002.12.版)收录的期刊上。
八、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研究及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2、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学位论文应当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并注重学术理论的创新研究。
4、博士生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由院、所联合组成考查小组,综合考虑论文进展情况,合格者方可继续撰写论文。
5、博士生应于答辩前三个月,在本学科范围内报告已经基本完成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听取博士生指导小组以及其他教师的意见。
6、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组织安排,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
附录:
博士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普博士生应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0。直博生应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一、普博生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60610033 3学分 (考试)λ
λ 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 (90640012) 河北经贸大学分数线2学分 (考试)长方形的周长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0学分)
(1)基础理论课(3学分)
教育文献研读 3学分 (考试)λ
(2)专业课(≧7学分)
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 2学分 (考试)λ
高等教育的哲学与社会基础 2学分 (考试)λ
高等教育发展与政策分析 2学分λ (考试)
大学心理学专题研究 2学分 (考试)λ
λ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学分(考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学分 (考试)λ
导师指定的其他课程 λ
3、必修环节(5学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69990021) 1学分 (考查)λ
λ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99990032) 2学分 (考查)
资格考试 λ (99990061) 1学分 (考试)
社会实践 λ (69990041) 1学分 (考查)
二、直博生课程设置
1、 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60610033 3学分 (考试)λ
自然辨证法(文科类) (60610053) 3学分 (考试)λ
λ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90610042) 2学分 (考试)
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 (90640012)λ 2学分 (考试)
2、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26学分)
(1)基础理论课(16学分)
高等教育学 70610323 2学分 (考试)λ
心理学专题研究 70610342 2学分 (考试)λ
教育研究方法λ 70610352 2学分 (考试)
中外教育史 70610332 2学分 (考试)λ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70610362 2学分 (考试)λ
教育社会学 2学分λ (考试)
组织理论与教育管理 70610373 2学分 (考试)λ
λ 教育文献研读 3学分 (考查)
教育统计学 80610622 1学分去黑头的最好方法 (考试)λ
质性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1学分 (考试)λ
社会心理学 80610402λ 2学分 (考试)
(2)专业课(10学分)
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 λ 2学分 (考试)
高等教育的哲学与社会基础 2学分 (考试)λ
λ 高等教育发展与政策分析 2学分 (考试)
大学心理学专题研究 2学分 (考试)λ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学分 (考试)λ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学分λ (考试)
导师指定的其他课程λ
3、必修环节(5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69990021) 1学分 (考查)λ
λ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99990032) 2学分 (考查)
资格考试 λ (99990061) 1学分 (考查)
社会实践 λ (69990041) 1学分 (考查)
4、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
(1)参考书目
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金时年、1989年。
陈桂生著《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陈列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徐辉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奉年等著《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蔡克勇主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杨东平编《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2000年。
沈红著《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美)劳伦斯.S.克莱曼著《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美)劳伦斯.S.克莱曼著《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英)亚瑟。小舍曼著《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伍双双编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景莹等主编《大学管理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