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高校起步至今已有27年,在博士研究生层面培养人才已有14年,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也已有5个年头。经过多年建设实践的历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新期待,我们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作出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当前,我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至少应当紧紧抓住三个关键词:整体视野、学术思维、实践精神。
人力资源面试 一、整体视野
(一)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
应当承认,多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并未在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学者们多基于自己理解的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而各抒己意,将学科建设理解为理论研究者有之,理解为课程建设者有之,甚或理解为本学术领域某一分支理论的建构者亦
有之。其实,学科是一个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概念,所涉甚广。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的、整体的呈现。其中,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线,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主旨,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主体。科学研究之为主线,在其贯穿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建设其他各要素之中,是本学科领域知识积累、创新的基本载体,是学科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前提;人才培养之为主旨,在其是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及学科建设其他各要素的目的所指,是学科建设价值的最终体现者;队伍建设之为主体,在其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其他方方面面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力量的涵育者。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我们应当在这三者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层面来构划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研究的对象。
亦即,我们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确立的独特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科学的、整体性的把握。我们应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至少有三个现实的存在形态:作为政治实践特殊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事业重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活动具体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存在中,思想政治教
育的这三种形态虽然共融一体,难以剥离,但是,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却既需要从这三种形态共融一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整体的理论反映,也需要对这三种形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分别的理论反映。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而非局部上来把握我们学科得以确立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在当前,我们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作为教育活动具体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学”、“德育学”为基本底来构建我们的学科、发展我们的理论。而只有对“三态共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息性的理论反映,我们才能对学科研究的对象作出精准的把握,我们由此而建构的理论才能更加丰满,由此推进的人才培养才能更加切合社会的需要。如果我们将以教育活动具体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名之为“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话,那么,我们当前应在此基础上,以对“三态共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息性的理论反映为努力方向而构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
(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所处的方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基本学科方位。与此相应,我们这里所讲的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处的方位,即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努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发展中规划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要注意充分吸收、借鉴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相关学科发展的经验与成就,但与此同时,更应当注意及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成果充实自己的学科内涵,提升学科发展的境界;注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各学科紧密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其他各二级学科相互依托,从而使自身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一员。也只有以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有力支撑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有效转化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理论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排斥任何教育的技术学,但任何教育的技术学也还都远远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规定与发展要求。
二、学术思维
(一)学术思维,首先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来研究。
利福平说明书既然我们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就要求我们把它作为科学来研究;而能否真正作为科学来研究,关键在于我们的研究有没有贯穿学术思维。在当前的研究中,学术思
维的缺失正极大地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如满足于注释、汇编与组合,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寻章摘句”之学;不击问题、止步于形式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修辞写作之学;回避社会现实、躲进概念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空洞玄学;人云亦云、不假思索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上演化为传达宣传之学,等等,都是学术思维缺失的表现。我们所应张扬的学术思维,包括问题的学术定位、致思的学者立场、研究的学术精神,以及对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问题的学术定位,指的是以学术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践;致思的学者立场,指的是以学者眼光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的学术精神,指的是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学术精神,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发展问题;对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指的是研究对服务社会和人生目标的持守,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民众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真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术思维以其上述具体内涵而实现其科学性与政治性的高度统一。
(二)学术思维,还要求我们在本学科的边界内遵循学科的规范而推进学科的建设。
如果就此而言,我们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思维也还需要进一步张扬。如,关于研究方向的设置。我们在已经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09》中曾发布有关调查报告,依据全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年博士生招生目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经发展到将近70家的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仍然没有基本统一的持守。在当年博士生招生方向中,至少有17个研究方向(设置这些方向的尚不止17个高校),明显地跨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这些方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治理研究、练习钢琴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研究做空是什么意思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社会主义研究、政治社会学研究、司法现代化、中国政治热点问题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国政治发展与国情教育研究、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学论文、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当然,也不能否认的是,这些研究方向中有些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关联”)。又如,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博士学位论文是学科建设中最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体现,直接反映着整上学科学术思维的发展程度。在我们即将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0》中,我们也专门发布研究报告,对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整体地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在此间答辩通过的306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约31%(96篇)的论文明显地可归诸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伦理
学、政治学等学科范围,以至于如果不注明专业名称和研究方向,根本搞不清究竟是哪个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这种情况说明,将学术思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全过程,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实践精神
(一)根植实践。
艺术字怎么设置学科生命力在于社会实践对这一学科的需求程度及学科满足这种需求的程度。于学科建设的各方面而言,都有一个如何根植实践的问题。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而言,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源泉;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于书斋之中构建起来的理论,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富有创新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不应当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而应当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者。于这种实践中,真切地感知各类社会思潮的起落涨伏,体味各种思想需求的发生演变,才会形成真正的问题意识,才会得到滋养理论的鲜活经验。概言之,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无法来自书斋之中的冥想,而只能来自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刻体验和理性升华。但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有可能出现越来
越多地坐而论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及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实践参与或体验机制,有效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多地在实践中而不是在本本中发现问题、解读问题,并基于对实践的理性思考而非在对本本的寻章摘句中探寻问题的化解之道。如果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是“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则也显然也李白所嘲讽的“鲁儒”无异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较之其他任何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而言,可能都算得上是最富有实践资源,最易于根植实践的学科。据我们所作的统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2009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的209名博士生导师中,有103人正在担任不同级别的领导职务(指高校中层及以上、校外县处级及以上的党政职务),占总人数的49.3%;其中任校级领导职务的有41人,占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19.6%;7人担任校外领导职务,占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3.3%;55人担任院级领导职务,占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26.4%;在目前未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106名博士生导师当中,有19人曾经担任过校级、院级党政职务,占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9.1%。博士生导师的这种构成结构,绝不应当被看成是学科建设中队伍构成的弱项。但如何将其真正转化为学科建设中的独特优长,以此为基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稳定而有效的机制,则仍然需要我们作出努力探索。
(二)聚焦问题。
在发现问题、回应问题与发展理论、建构体系之间,发现问题、回应问题更具有第一性、前提性,学科体系只能在对问题的有力回应中才能得以科学的建构,舍此无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对“问题”的关注,应当关注“新”问题、切准“真”问题、聚集“大”问题,同时也应该重话“老”问题。
谈到文艺复兴,恩格斯曾经盛赞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巨人何来?在恩格斯看来,巨人的形成离不开时代精神的陶养,“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这些人物。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好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而时代精神之所以能够将“这些人物”陶养为“巨人”,重要原因之正即在于他们无一例外地站在时代之中而非置身其外、介入社会而非袖手瞑思,“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有人用舌和笔,有人用剑,有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全
面的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而与这些巨人相比,“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他们不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人物,就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当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者们,思考学科建设、学者成长、学术创新等这些常萦脑际的问题时,细品恩格斯的这段话,可能会参悟出更多的道理。我借此自警,也乐与同仁分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