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文
国庆中秋祝福短信人的发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说,是指人的个体的发展。所谓人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后的婴儿开始,经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发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篇一
《教育与人的发展》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个体素质的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必须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无疑给当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要发展,要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教育;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影响因素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响人的身
心发展,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最终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变化来实现的。人的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就其根本性而言,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必须首先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及其发展问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怎样促进人的发展,首先涉及对人的发展的正确认识。
一、教育学中人的发展的含义
书目
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个体的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向积极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一)身体发展。身体发展,即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人自身机体各种器官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机体是一切生命个体的统称,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大约有100万亿个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个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并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上升过程。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二、人的发展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中山之窗根据人的身心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形成不同的人的发展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外铄论、内发论。
(一)外铄论。外铄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决定。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都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西方,英国哲学家洛克从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哲学观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即“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理性与知识都是从行动的经验而来”。
(二)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这
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古代思想家孟子和法国思想家卢梭。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忘年交的意思
教育学论文人是人类进行自身研究的永恒的主题。而困惑人类研究自身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发展不平衡。因为大多数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接受教育之后,有的人发展得很好,其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都很高;而有的人却发展的很差。于是,人们便从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上查原因,并构建了多种促进人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以下介绍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生物特征,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例如:一个先天性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
2.遗传素质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阶段。人的生理成熟是指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例如:许多超常儿童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
(二)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社会物质环境的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人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和发展的,人的发展程度与范围直接被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不同的心理内容和思想面貌。人所处的物质条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
2.社会精神环境制约着人的心灵世界层次和精神生活面貌。社会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它包括语言文字、生产知识、道德规范以及宗教、艺术、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受到不同精神环境影响的人,形成不同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教育。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它以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系统性、严谨的组织性,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中位居主导地位。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难怪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而对于年轻一代,他们获取知识和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但是,尽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主导地位的发挥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育并非是万能的,要注意与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保持一致。
四、结语
亚洲最时尚面孔教育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促进人的发展,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艳蕾.教育学基础[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2] 詹瑜,王富平,李存生.教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宝峰.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篇二
《试论教育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教育的和谐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的理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应大力推进教育和谐,努力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变化的新人。
[关键词] 教育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一项重大任务,教育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而神圣。因为构成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造就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历史使命。教育的和谐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教育和谐,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充分的人才保证。
一、教育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的理想
教育和谐思想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圣人”。这种知、仁、勇三者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今天所提倡的德、智、体的统一。明代王守仁在前人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则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教育和谐思想,他认为,对学习者来说,教育就是要“开其知觉”、“调理其性情”、“顺导其志意”、“导之以礼”,即要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统一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亦即使心身也处于和谐发展之中。近现代像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等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和谐思想又有了一些发展和创新。
教育和谐思想在西方也很早就出现了。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的学校教育,就强调要通过文法、音乐、体操、舞蹈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亚里士多德从中受到启发,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和谐的理念,强调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与人的心理发展相适应,尤其是主张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入的身心和谐发展,以培养受教育者中庸、适度、公正、节制等方面的素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想家维多里
诺等人则更加注重人的多方面教育,这在教育和谐思想的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后,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则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裴斯塔洛齐还提出了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体育、劳动、德育、智育等全面教育的思想,他认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就要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