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的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开始走向完善,经历了从孕育、萌芽到发展、成熟的漫长过程,最终到了合适的审美模式。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的鼻祖,谢灵运为山水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谢灵运的山水诗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并在它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后人将他们的诗歌并称为山水田园诗,他们的诗风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 谢灵运 田园诗 山水诗 异同
去除鱼尾纹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但并没有中断,儒家学者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山水田园诗吸取了玄言诗的优点,并在其基础上具有所突破。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并且广为流传。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他喜欢描写恬静的田园风光,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写入诗中;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一代诗风,他喜欢刻画奇山秀水,善于抓住细节,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描摹,注重展现大自然的形貌、声和生动的气韵。他们的诗歌均继承了玄言诗,均借田园山水景
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诗歌的创作又各具特。
一首首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带领下逐渐出现,就像一曲曲家园里的歌声,让人陶醉,让人向往,带人抵达自然的最深处,抵达生命的最深处。究竟什么样的诗歌被世人称为“山水田园诗”呢?它们又具有哪些异同呢?
一、田园诗和山水诗概述
田园诗是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的诗歌,内容包括农民、渔夫等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景物以及作者在田园生活的亲身经历等。陶渊明是在东晋末年开始写田园诗的,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当时的文人学士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因此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隐居于乡村纵情于山水,导致文学领域的玄言诗、山水诗均盛行于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感到仕途黑暗,于是选择放弃官场这条黑暗的道路选择归隐田园生活,自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一个没有尔虞我诈、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政治统治有了一定的距离,更接近广大劳苦人民。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的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中国的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描写山水的诗句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诗中不一定全是写山水,但都是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一种审美,常常和行旅联系在一起。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南朝诗人崇尚声,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和华美,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反映。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诗中多引用自然界的美景,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在玄言诗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新,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二、陶谢诗歌的共同点
(一)陶谢诗创作背景相同
陶渊明出生于衰落的士大夫家庭。家道衰落所带来的失落感,使得陶渊明在成长过程中便
充满了焦灼的情绪。谢灵运在年少时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他们均矜于祖辈的荣宠,但他们当时所生活的两个时期都是个社会动乱的时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动摇并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人学士不再以儒家的经学作为唯一的追求,而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主,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追求隐逸的情怀。他们都想通过诗歌的描写来发泄对当时政治管理的不满和生活理想的追求。
(二)陶谢诗均继承玄言诗
玄言诗在东晋占据着主体地位,注重谈玄言,忽略了诗歌的艺术性,随着时间的流逝,玄言诗的玄理成分过度膨胀,使诗歌向老庄思想注疏。田园诗与山水诗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被称为山水田园诗,它们是“自然”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玄言诗的兴盛为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它们继承了玄言诗的精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言。陶渊明的田园诗打破了玄言诗的谈玄说理,而是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将玄言诗的玄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玄言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开拓了人们向自然回归的新境界。陶渊明诗歌的自然景观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对象,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中,自然景观
不再是以媒介的形式去谈理。如“日人动息, 归鸟趋林鸣。傲啸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饮酒》其七) “试酌百情远 ,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战! 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酌》) 在这些诗中 ,我们很难出哪句是理语 ,哪句是景语或情语。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大多数前半段是写景,后半段则谈玄。如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既有“昏旦变气候, 山水含清晖”的美景佳句,末尾又冒出“虑淡物自轻 ,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的玄理。在谢灵运的审美活动中 ,山水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是哲理的思想和玄理的证据。
三、陶谢诗歌的不同点
(一)抒发的感情彩不同
陶渊明的田园诗常常用一种赞美的语言来赞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带有浓厚的主观彩。农村生活平平淡淡却充满乐趣,人民和谐相处,使得作者将田园看成是自己的归隐之所。他的诗歌将当时的政治面貌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流淌着清新空气的田野,想通过田园美好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当时的政治统治的不满,与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抒发对农民的苦难和艰辛深感同情,远离官场隐居田园,在他的田园诗中大多数记叙了他和农夫、渔夫等挚友的生活交往和生活乐趣。他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隐居田园
生活的亲身经历,更主要的是反映当时农村的真实生活状况,所以它既是诗,又是史。
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却不同,他所写的诗歌并没有带有主观彩的,而是用一种游赏的方式来移步换景,模范山水,景物和“我”是分开的,诗句中几乎不到“我”。通过山水不同时期的动态美,将山水惟妙惟肖的特点一一展现出来,通过山水的描摹刻画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的内心的发泄,通过山水的描写来反映宋朝时期的那个特殊政治形势中种种矛盾和斗争,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现实的苦闷、个人的苦闷和忧伤,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全部寄托在动态的山水景物中。
(二)诗歌落笔侧重点不同
1.诗歌的主观意象和客观摹象
“陶渊明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不仅生活是诗化的,而且感情也是诗化的,只写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心境,着重写意” [1]。他写诗时并不会故意去描写山水的动态美,更不在乎所写的景物是否符合客观现实,他只是想把自己的感想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他所写的田园诗中的意象有月亮、炊烟、春燕、青松、秋菊等,这些意象并不是真实的景物,而是诗人想通过这
些意象来把个人主观情感和个性体现出来,通过这些意象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名句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陶渊明写景的特点是把“意”驾驭在景物上,他的风景是很平凡的、常见的,生活化的,他的意和这些平凡的生活、景物是融为一体的、无法分离的。
幸运召唤师4月网址谢灵运则不同,他特别注重山资水态的描写,追求为“极貌似以写物”和“尚巧似” [2]。如《过白岸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这两句写沿途风物。近处是一条溪涧,细细的溪水潺湲地流过密石;透过稀疏的林木,可以看见远方是高峻的山峰。青翠的山岚弥漫空中,既可以看得到分辨得清,又好像很难触摸的到,造成不知道给它一个什么名称,才能让读者了解到隐藏在其中的妙趣。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远近有致、疏密相间、彩鲜丽的青山绿水图画。“涓”“映”二字,锤炼尤工,写出了涧水在密密山石间蜿蜒穿行的细小莹澈之貌、缓缓流动之态。“映”字则点明山是在疏木的空隙中映出的,富有层次感。
2.美好的古诗词诗歌的启示性和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的启事性。由于语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陶渊明在写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外的效果,通过语言的描写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带领他们去体
会那些隐藏的信息。他的诗很少用华丽的语言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手法,大多数用白描手法,在诗句中稍微添加点彩,便将深远无涯的意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出来。陶渊明体会到在作诗的时候体会到有很多道理通过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但他不会刻意的去辩解,而是用让读者自己去领会的这种方法来解决这种困难。如《山海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医生故事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首诗歌,全篇没有漂亮的字眼、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经过精心的安排,而是把自己的心中所想的景通过诗句表现出来,这份闲适的情趣、悠然的生活使读者向往。
科学技术哲学谢灵运的方法却不同,他的诗歌却是用真实的语言来描写,写鸟就是写鸟,写水就是写水,
注重语言的写实性。他喜欢游山玩水,在游玩的同时发现山水景物的客观美,细心观察山水景物的每一个细节、每个时期的动态美,通过景物的细节和形貌的描写,尽力把它们一一真实的再现出来。当他面对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自然景物时,他也会有像陶渊明一样语言表达的苦恼,但他依然注重语言的写实性,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新的表现方法、新的语汇和技巧去把它们描摹出来,语言的写实性也就在他的努力下发展起来。如《过白岸亭》中写到“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一幅远近有致、疏密相间、彩鲜丽的青山绿水图画。
(三)诗歌艺术特不同
1.艺术风格不同
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平淡自然的,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日常生活的诗化。陶渊明的诗歌的平淡自然是用一种朴素的外衣妆裹着丰美的姿容,看似枯槁无味而实际上内在丰腴。如“日入室内睹,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这只不过是一束极其平常的照明的荆条,但是在诗人笔下写出来的却是邻居与邻居之间欢声笑语的生活气氛。这种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宁愿归隐躬耕,远离政治,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弊庐何必
广,取足蔽床席”(《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通过“床席”两个字,就能具体地把他安贫守俭的生活描写出来,看起来似乎很平淡,但在平淡之中却包含着一种超然的洒脱。
而谢灵运的诗歌大多数是按游览顺序来写景的。陶渊明虽然被称为田园诗的始祖,但他写景的句子并不多,而谢灵运是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将旅途中所看到的景物写入到诗歌中,并重视景物的形态美、动态美,追求辞采美、彩美和韵律美。
2.抒情方式不同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情、景、理和谐交融,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和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美的意境。他所写的景物包括情感抒发的意中之景和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叙事的方式是通过人人都可以看得见的实物、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情来表达世人之情,它不追求故事的曲折性。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但它同时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如《咏贫士》七首其一: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万物有托,孤云无依”,诗人用孤云比作自己,描写它与众不同的孤独和异趣。这朵晴空漂浮的孤云象征了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还将无声无息的消逝。但它永远保持自己的高洁和自由。“孤云”象征着诗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表现了他对污浊现实的不屑和不满,中间四句用“孤鸟”和“众鸟”相比较,众鸟竞进奋飞,倦鸟迟出早归来表达自己甘愿过着贫苦、与世无争的生活也不宁愿同流合污,后四句直接抒怀,表示量力守道,自甘贫寒,知音不得,不足为悲。诗中情、景、理交融,互相衬托,互相渗透,从各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