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版块教材解读   
丰满区实验中学  王兴华
我要解读的第四板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课文是由《回乡偶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唐诗组成,表达的内容是《古诗里的故事》
本板块的教学目标:
1.认识9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感悟古诗内容,学生学习古诗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浓浓的乡情和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2、注重古诗诵读,在品评古诗的乡情·友情 中对古诗进行节奏美、韵律美的欣赏,积累语言。
要教好这部分内容,应该把握好五个环节。
    1、领会大意是前提。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
    2、理解词句是关键。抓重点词理解古诗,领会诗歌的意境。因为诗中的重点词是诗人反复雕琢的结果,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具有无穷的魅力
    3、激发情趣是目的。激活想象,进入意境。在读诗中激活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组合他们想象到的画面。从而领略古诗的独特魅力,感悟古诗的经典意境。
    4、训练朗读是重点。反复诵读,悟出浓浓的诗情。“七分诗三分读”。用“诵读”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5、培养能力是归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让这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课标对中段古诗教学还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回乡偶书》这首诗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还原诗的本,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1、发挥想象,填补空白。
古诗中有四处留白值得注意,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创造,再现当时的情形。
怎么回qq密码
1)、当我回到家乡时,看到了什么?家乡有什么变化吗?时隔50年再踏上家乡的土地,我的心情如何?儿童当时在干什么?
2)、孩子们是怎样向我提问的,都会问些什么?
3)、我看到家乡的小朋友根本就不认识我,心情怎样?会怎么做呢?
4)、为什么几十年都过去了,作者还要回到自已的家乡来呢?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家久了,什么都可以变,但唯独不变的是他那颗思乡之心,那份思乡之情。将这些想清楚了,学生对贺知章的兴奋、失落的感情就能体会的更深刻。
2、创编故事,表演话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讲古诗编成小故事讲一讲,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感谢朋友的图片
3、扩展延伸。讲完这首诗后,问学生:家乡到底什么样?引发兴趣后,让学生自学《回乡偶书》二。
这样通过多维角度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如探究诗源、读懂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编写故事、演课本剧等等、还为后续学习、本次的表达训练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课时我们也反复思考,用什么样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让孩子把诗读好呢?反复思考,在和学生一起了解诗的后两句后,我们设计了引读的一个环节:
1)想象一下,李白站在江边,孟浩然的小船向东流去,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在向
远方望着,大家一起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船已经越走越远了,可李白还在那望啊、望啊——学生深情的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学生深情的读整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自古多情伤离别,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李白把自己真挚感情融入那悠悠江水中,那孤帆碧空尽里,令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动。我们最后再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在上面的教学中,虽没有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但我们坚信,学生会在老师语言创造的这种情境中读得越来越好,真正成功的引读会是水到渠成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抓住课文中心句,激发探究的兴趣。
先请同学读一读古诗,随即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为什么觉得是思念?原来是从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看出来的。再将 “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在黑板上,在中心词“倍思亲”上加上着重号,让学生读几遍。随后再问: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抓住课文关键词理解。
我们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王维为什么在重阳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倍思亲)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到答案。着力引导学生抓住:独、异、倍这些关键词来理解。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在今天,家家户户团聚过节的日子,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从而让学生理解意思,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整个把握住了。。
第二个问题: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
答案在书中也可以到。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王维思念亲人想到了从前他和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情景。又想起了在此刻,他的兄弟们肯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他呢!结合情感上的指导,学生在诵读时也会将感情融入朗读中。
《表达——古诗里的故事》教学时首先读懂这次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明确这次表达的目的,教师调动学生讲“古诗里的故事”的积极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叙事古诗,把它背诵下来,并把它进行改编,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通过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最后学生讲完故事,把其中最喜欢的一个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流畅,符合古诗的原意,并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当然也可以倒过来,先请同学讲故事,然后请其他同学背诵这首古诗,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板块教材的一些粗浅认识,有不到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课题:《回乡偶书》                                  (第4板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寒食
大家好!
今天我解读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八册4板块回乡偶书》一课。下面我将从文本解读、教育价值、文本地位作用、写作背景、教学目标、主要解决策略六方面来向大家作解读。
一、 文本解读
《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第一首古诗。本版块安排了以乡情、友情为主题的三首古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人生轮转,世事沧桑,《回乡偶书》的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同时也表露了诗情来自于生活、发之于心底的一层意思,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回乡偶书》一诗运用记实性的语言,叙述作者少时离家,暮年归来的伤感心态。其中乡音无改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鬓毛衰却又流露出一种无声叹息……
二、教育价值
这首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
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方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予着了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回乡偶书》所描绘的场景,以及作者所处的年代、生活的背景是学生所陌生的,但是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本诗,却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简练,感情丰富。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有声有,有情有景。例如,感受作者比喻的表达方法,在文章中的精妙。通过学诗激发学生联想,在诵读中感悟诗人流露出的浓浓乡情,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
三、地位作用:
乡情·友情
回乡偶书》一课,是第四单元“乡情·友情”版块中的第一课,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乡情·友情”联系紧密。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家久了,什么都可以变,但唯独不变的是他那颗思乡之心,那份思乡之情。这首诗字里行间表达一份浓浓的
乡情,给人以亲切感。同时,北师大版,人教版、沪教版、语文版也收录了梦见看病贺知章的这首诗。足可以见这首诗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诗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诗具有意境优美的特点,描写生动传神,情景结合,很有韵味,适合学生朗读品味,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字的感悟能力。
四、写作背景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开家乡,直到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才辞官还乡。他是一个性情飘逸的诗人,据说在长安初次见到李白,就十分欣赏李白的才华,把李白称为谪仙人,就是被罚到人间的天上仙人。从此他和李白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李白在贺知章去世后曾经写诗怀念他,说他迷花不事君。大诗人杜甫写诗描写贺知章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井底眠
贺知章晚年告老还乡,唐玄宗把山阴的鉴湖赐给他养老,这首诗就写在他还乡之际。此时他已经八十多岁,离开家有五十年了。一个性情真挚的诗人,在垂暮之年回到久别的家乡,此时的心情无疑会产生最好的诗作。那么,这首小诗妙在何处呢?久别还乡,人老了,可是家乡话一点儿没变,言外之意就是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一直没有改变。可是,自己毕竟离开家乡太久了,天真的孩子们已经把自己当成客人了。这首诗写的是一种惆怅,但我们要理解,它的好处就在点到惆怅就收了尾。忧郁的诗人遇到这样的惆怅,很可能就一步步走向凄凉和愁苦,回忆起自己许多的漂泊、不幸,可贺知章不是,他的惆怅为的是告诉读者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他最爱的地方,因此虽然惆怅,而终究是轻快的。这就是许多初唐和盛唐诗歌的好处,它们总是怀着希望。人生的痛苦、失意总是难免的,但放在一颗怀着希望的心灵里,感觉就不一样了。
五、教学目标
悼念母亲给合本班学生阅读的实际能力和困惑,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1、运用形声字的知识学会生字“鬓、衰”,读准多音字“衰”。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了解诗意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借助熟悉的方法,通过自主、交流等方式,熟读贺知章另一首《回乡偶书》,提高诵读古诗的能力。
3、感情朗读古诗,能从中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提高喜爱学习古诗的兴趣。
六、解决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解读本诗。
(一)背景铺垫,打下情感基调。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正因为这首诗写于年代久远时期,所以学生对古诗的背景不了解,如果在引入新课之时,教师能以新颖的故事导入法来介绍古诗的内容和背景,那么,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为新课埋下情感的基调。
(二)自读自悟,感受韵律之美。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阅读要求中指出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因此在初步感悟诗意之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评价的方法,总结出朗读本诗的节奏,重轻音,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点拨引导,进入古诗意境。
新标准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已经能够达到熟读的基础上,我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读本诗,一读懂的字词句,写一写读到的感受。自学时间为三分钟。接着进行汇报交流,在汇报交流之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真正地感悟到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精美之处。例如:在汇报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少小离家老大回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的一,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作者年少离家的情景以及如今回到家乡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样既渲染了作者的回家感伤及喜庆期盼之情,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并在此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如果想到的是期盼喜庆之情,就读出喜悦之感。如果想到的是离家悲伤之情,就读出悲伤之感。让学生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理解。
在汇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句时,其实这一句也运用的是并举的写法。以变与不变进行对比。在这一句诗中,应紧紧抓住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电子版这个字来挖掘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一个生字,可以进行指导书写,通过看图来理解老人贺知章衰老的样子,进而感受他当时的心情,用作感情朗读。在这一句中,贺知章的模样虽然变了,不变的是那一口乡音,一份乡情。如今的流浪在外的游子又回到了家乡的怀抱。让学生体会到他那种热爱故乡的情感。
在三、四句中,其实作者也是含蓄地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虽然极富生活情趣,孩童幼稚的问话,一个字反衬出诗人无限的感慨,或者是自已年迈颓唐的感伤,或是久别重逢的喜悦,在理解这两句诗时,可以设置文本对话:看图想像,如果你是图中的孩子或者贺知章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在此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进行拓展训练。
通过个性朗读,对话想像等方法,学生的情感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情境中,为了更深化古诗的涵义,在总结全文时,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几十年都过去了,作者还要回到自已的家乡来呢?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并且教师也可以进行小结: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家久了,什么都可以变,但唯独不变的是他那颗思乡之心,那份思乡之情。
在拓展训练中,教师可以把《回乡偶书(二)》作为朗读训练内容,因为由上一首诗作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本首诗了。
古诗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在于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认真品味这精辟的词和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