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公开课教案
22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以王羲之为代表)。
2)掌握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以顾恺之为代表)。
3)了解辉煌的石窟艺术(以云冈、龙门石窟为代表)。
2、能力目标
红墨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3、德育目标
1)通过王羲之书法的介绍,使学生认识: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顾恺之绘画艺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他的人物画创作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作。
3)通过对“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介绍,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二、教学重点
1)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2)辉煌的石窟艺术。
三、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书法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
体验试教学。对于书画艺术的欣赏,光靠教师对代表作品地讲解,学生印象不可能深。应此让学生用毛笔书写有代表性的字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各种书法艺术的认识。
期末复习方法五、教具准备
1)投影仪、相关的影像资料及设备。
2)多媒体课件
3)毛笔、墨、废练习纸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上一节课讲过的内容,我们通过填写这个表格(这时教师用投影打出表格,样式可自行设计)巩固前面学过的内容。(填写过程略),我们上节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本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投影]第22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1.汉字字体的演变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看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什么时候?书法和写字一样吗?
[学生回答]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末年。书法和写字不完全是一回事。
[教师提问]魏晋时期,书法字体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关于文字都接触过哪些?
[学生回答]早在半坡时期的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叫甲骨文。商周时,人们还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叫“金文”或“铭文”。秦始皇时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秦朝末年又出现了隶书。两汉时,主要以隶书为主。
[教师引导]关于各种字体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屏幕上各种字体的形状来比较。
[投影显示]同学们隶书:“蚕头燕尾”之波磔笔画为其显著特征,体现了汉朝的那种恢宏阳刚之美。楷书:求规隆法、形体方正。行书:清新流畅、神韵十足。草书:书法艺术的极则,笔随意走,挥毫纵横驰骋。同学们要把握每一种字体的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把它们区分开来。
[教师引导]“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各种字体,现在拿出准备好的笔墨。一起进行书写练习。体验一下不同字体的写法和风格。
[教师引导]看来,有不少同学已经体会到了运用毛笔书写不同字体的差异所在,希望大
家平时能多写写毛笔字,练练书法,把我国的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师过渡]魏晋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流行,而且这一时期书家辈出,在中国书法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王羲之和《兰亭序》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一目下两段小字内容,思考王羲之是怎样变成一个大书法家的。请各抒己见。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答案一:他七岁时就开始练习书法。时间持续长。
答案二:他立志专精,勤学苦练、走路、休息都在琢磨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
答案三:他练书法时,姿势端正,方法正确,而且精神集中。执笔、运笔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答案四:……
[教师讲述]王羲之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星空中一颗最明亮的星。他的成功是由艰辛铺成的。
王羲之(约303~361)出身于一个仕宦世家。王羲之小时不善言辞,但勤于书法,他是通过功力深厚的书法走上人生之路并成为名垂万世的“书圣”的。王羲之少年时学书于卫夫人与叔父王廙,遵循钟繇书法,形成了秀丽婉逸的书风。这一时期的书风被韩愈归纳为“羲之俗书趁姿媚”而今已很难见到。中年时,博采历代书家之长,全面继承传统。渡江之后,又广游名山大川,博览秦汉以来篆隶的淳朴古茂、奇肆豪宕的作品,独有感悟,形成了质朴丰茂的风格。晚年王羲之勇于变化,善于创新,博采众长而自成面目,终于完成从具有隶意质朴书体到娇美流变书风的蜕变。书法舍弃秦汉的丰碑巨额而走向尺牍简札的清逸,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并创造出一个时代全新的惟美书风。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兰亭序》
[教师引导]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大家是否还能讲一些?有关王献之的也可以。我的邻居是
[学生讲述]王羲之辞官以后,住在戢山下,一天,一个老婆婆拿着十六把扇子去集市上卖。王羲之问多少钱一把,老婆婆告诉他二十钱一把,王羲之乃在一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婆婆感到非常惋惜,说一家子就靠这几把扇子吃饭,你给我画坏了,我们拿什么去买米、面呢?王羲之说:你就说是王羲之写的,要一百钱。老婆婆一进市场,就被人把这扇子买去。老婆婆拿着十余把剩下的扇子来请王羲之写字,王羲之笑着拒绝了。
[学生讲述]王献之的性格较王羲之为疏狂不羁,书法更具有一种奔放的气势。有一个喜爱书法的青年,特意穿了一件精白纱长衣前往献之处,引起了书家的兴趣,于是就在这素白衣服上恣意书写一番。青年心满意足而去,哪想到刚出大门就被求书者蜂拥争抢,衣裂布断,只有一只袖子尚在其手中。
[教师过渡]王羲之书法在唐代就传到日本,近代以来,更是对日本、韩国、新加坡、东南亚乃至西方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与王羲之同时代的还有一个顾长康,在画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书一画,交相辉映,为东晋的艺坛增添了无尽的光辉。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
[投影]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顾恺之的描写。掌握几点:一、顾恺之的绘画题材;二、顾恺之的绘画特;三、顾恺之绘画的代表作。
蒸肉米粉怎么做[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
[学生回答]顾恺之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
[教师提问]顾恺之的画有什么特?
[学生回答]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教师提问]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范文程传[学生回答]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教师讲述]顾恺之(约龙门石窟在哪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人)。博学而又有才气。曾任东晋大司马桓温和荆州刺史殷仲凯的参军。善画人物、佛像、山水、鸟兽,特别善于以彩绘画人物画、肖像画、佛像画等。还善于点睛传神,由于顾恺之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也写得很好。做事又非常认真,有时达到痴迷的程度。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三绝之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投影]《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师引导]《女史箴图》是顾恺之取材于西晋诗人张华的《女史箴》著作而成。张华著作原为讥讽贾后专权。用韵文形式,以史家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妇女应遵循的封建道德。顾恺之以它为题材,结合东晋的现实生活,创造了12幅历史故事画。画纵25厘米,横249.5厘米,现存的只有9幅,还是唐人摹本。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宫廷妇女的生活,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铜镜为圆形,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镜子旁还有长圆不同的梳妆盒。画面右面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自己的发髻。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洛神赋图》卷是根据三国时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的。图中洛神和曹植反复地出现,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画面,和其他人物一起都统一在山水背景之中,有类今之连环图画。作品为绢本设,线条细劲,如春蚕吐丝,人物比例适度,之间顾盼有情,山水树石画法古拙。此图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这幅图有多种摹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最为完整,因此前人曾称为“真迹本”。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学习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时,曾学习过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历史故事,人物山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佛教故事。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为了宣扬佛教,北朝的统治者除了支持修建大量的寺塔外,还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无数优秀工匠的创作,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这些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它们中最著名的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种佛教传进中国后的产物?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本目下的全部内容看一看。了解当时著名的大石窟,了解它们的
艺术特点。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魏晋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是什么?
[学生回答]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教师讲述](或通过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明白以下内容):
公元460年到530年前后的六十多年间,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北魏王朝时期,上自皇帝下到一般佛教信徒,在都城平城的西郊,开凿了一批佛教石窟。佛教石窟断断续续东西延长有十五公里,约1公里长的中间一段,是石窟的精华所在。它位于东距山西省大同市十五公里处的云冈南麓。这里有五十三个大中型石窟,还有一千一百多个小型窟龛。窟中最大的佛像高十七米,窟内外最小的龛像还不足十厘米,有人统计大大小小全部造像多达五万一千多座。造像题材种类繁多,人物造型极为生动,是世界闻名的雕刻艺术宝库。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佛教石窟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