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外文言文阅读。
酒以成礼①
钟毓②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③饮而不拜。既而④,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⑤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题目为编者自拟。②钟毓(yù):字稚叔,三国时期魏国太傅钟繇之子,司徒钟会之兄。③会:钟会,字士季。三国后期曹魏重要谋臣和书法家。④既而:一会儿,不久。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寝:___ (2)因:___ (3)时:____
[2]下面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且托寐以观之。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B.既而,问毓何以拜。译文:既然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C.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译文: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D.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译文: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乘客[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③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④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鬻(yù):卖。②陷:刺破。③或:有的人。④弗: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吾矛之利 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___”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
3.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①(有志则 ___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________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③(有
恒者则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
[2]这段话是_____说的,他的观点是读书要“三有”,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有识”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反面例子“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 )”中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用现代文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强国梦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写出最少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为中国少年,你现在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古文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 ____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_____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谓:_________________
漫浪: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心到的重要,这是因为(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内阅读。
voc分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吾矛之利(______) 弗能应也(______) 不可同世而立(______)
[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____________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
[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________________。“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漫浪:_______ ②急:_______ ③谓:_______ ④下流:_______
[2]选段(一)是宋朝大理学家________的智慧之见,他在《观书有感》(其一)中也有经典之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段(二)是清朝文学家_______
___的读书心得,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__ 的重要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用原文短句回答)
[4]作者在选段(一)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0个字)
吃鸡肉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①,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
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是为了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B.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C.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D.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2]把文中画“”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是空心的,空心包含仁德;君子见到竹心,就会想到虚心
B.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
C.竹心虚空,内心虚空;包含仁德,君子见到,就会虚心接受意见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小古文阅读。
卧薪尝胆
吴既赦①越,越王勾践反②国,乃苦身③焦思,置胆于坐④,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⑤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⑥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⑦贫吊⑧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注释)①赦:免除或减轻刑罚。②反:同“返”,返回。③苦身:使自己的身体劳累。④坐:同“座”,座位。⑤女:同“汝”,你。⑥折节:放下身架。⑦振:同“赈”,救济。⑧吊:慰问。
[1]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厚遇宾客( )
A.相遇 B.对待,款待 C.机会
众志成城什么意思[2]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置胆于坐( )
A.坐下 B.椅子 C.座位
[3]“女忘会稽之耻邪?”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勾践的( )描写。
A.语言 B.心理 C.动作 D.神态
[5]勾践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楚人有__________于郑者,为________之柜,薰以___________,缀以___________,饰以___________,辑以___________,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
(2)“薰”通________,“辑”通________。
(3)课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后世称他为__________,战国末期_____家。他是__________的学生,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国庆节手抄报诗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