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齐心抗疫
①己亥末,荆楚①初有疾,人蔑②之。庚子春,染者剧增,溢至九州,人皆惶恐。此疾曰新冠,或因③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④,滥食,终致疫至。
②京师得讯,颁令战疫,封三镇之城,召九州之医。子离高堂,母别稚子。临别无他言,唯曰:国有召,召必前,前必胜。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吾辈必不辱使命也。嗟夫⑤!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⑥挺身之凡人耳⑦。
③数万白衣医者聚至荆楚重地,共议疫,同抗之。然毒流之广,实非几日所控。于是乎,急建火神、雷神二院,誓十日成。世间诸国多以为妄语⑧,或曰:是言儿戏乎?遂万余巧匠夜以继日,身不反顾。未十日,立⑨。举世⑩惊。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然国人笑曰:常事尔,吾辈乃龙之后也,何奇之有哉?
④今抗疫逆行者以救国为己任,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经数月,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⑪。春风十里又拂绿神州大地,膏(gāo)壤⑫沃野再沐浴黎明朝阳。
(注释)①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②蔑:这里是轻视的意思。③或因:或许因为。④肴:做熟的鱼肉等。⑤嗟夫:表示感叹。 ⑥唯:只是。⑦耳:罢了,只不过的意思。⑧妄语:虚妄不实的话、谎言;说假话。⑨立:指建立起来。⑩举世:全世界。⑪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意思是: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⑫膏壤:指肥沃的土地。
[1]下句朗读的正确停顿是( )
A.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
B.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
C.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
[2]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1)未十日,立。举世惊。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挺身之凡人耳”,陈述了英雄与凡人的关系。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众志成城什么意思王华六岁,与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⑧金耶?”为⑨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②遗:丢失。③度:估计,思考。④复:再。⑤尔:你,你的。⑥为:替,给。⑦铤:同“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与儿戏水滨(___________) (2)其人果号而至(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
3. 课外拓展阅读。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__________)
(2)破之(__________)
池塘月[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苹果笔记本怎么用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浙江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用“ ”标出文中具体描写浙江潮的句子,这是按由 到 的顺序,从 、 、 、 四个方面来写的。
5. 阅读短文。
_______________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①而揠②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③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④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⑤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⑥,而又害之。
(注释)①长:生长。②揠:向上拔。③其人:他家里的人。④往:去,到。⑤耘苗:给苗锄草。⑥益:好处。
[1]借助注释,理解短文,猜猜这个寓言故事的名字,并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下列对文言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高,就一棵棵地把禾苗向上拔)
B.非徒无益。(不是说没有好处)
C.芒芒然归。(很迷茫地回家)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
A.庄稼人对禾苗要多加照管,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懒汉。
B.要想做好事情,就要想办法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C.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6.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市场营销试题注释:(1)若:好像。奇爱:十分喜爱。(2)以:把。乃:于是。(3)欲:想,希望。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庐: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故: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遣还: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_________。孔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______)
②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______)
③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______)
④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______)
⑤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______)
[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⑧。”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文学家。②洛:洛阳。③通:通报,传达。④我是李府君亲: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李府君指李元礼。⑤仆:我,古代谦称。⑥昔先君仲尼
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过去我的祖先仲尼(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家和您家世世代代友好往来。⑦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⑧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⑨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2]“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字面意思是“我猜想您小的时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说陈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言文,你认为孔文举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煮稀饭要多久[1]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A.则眼不/看仔细 B.却只漫/浪诵读
C.记/亦不能久也 D.眼口岂不/到乎
10.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最美教师事迹[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时期______家______
__。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