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学弈①》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③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注释]
①弈:下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鸿鹄:天鹅手指滑板动画片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注释]
①弈:下棋。
②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③鸿鹄:天鹅手指滑板动画片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 |
B.惟弈秋之为听:只 |
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 |
D.虽与之俱学:一起 |
[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 (2)吾知所以亡矣(_____)
(3)被服以立(_____) (4)卒得反国(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1]把文言文补充完整。
[2]解释加点的词。
(1)誉之曰(_____) (2)于物无不陷也(_____)
(3)吾矛之利(_____) (4)弗能应也(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
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4.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太丘舍去 (2)相委而去
(3)下车引之 (4)甚聪惠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①壳入口。或②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③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
挈瓶之知注释:①连同。 ②有的人。③想要。④因为、由于。
[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瓜熟蒂落打一字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 来说明。(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
6. 课文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
乎?
[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为什么?(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自己读书的情况,谈谈你对“读书三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诗《示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和《示儿》中的“王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展示了一幅滚滚黄河入海,气势磅礴;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行诗写出了南宋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怀、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愤愤不满。
(6)老百姓所期盼的“王师”干什么去了呢?
林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了我们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_。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小古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①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④良为得法
⑤云。⑥
众志成城什么意思(注释)①本文选自《扪虱新话》,题目为编者自拟。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④陈贤:对陈晋之的美称。⑤良为得法:甚得读书之道。⑥云:语气词。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
所 谓 日 计 不 足 岁 计 有 余 者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岁计有余者 岁:_____________
(2)然旋读旋忘 旋: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字的演变过程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良为得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下列对“士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士 B.读书人 C.老百姓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方法的哪一点?(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有志 B.有识 C.有恒
10. 阅读乐园。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③,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④,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⑤。
注释:①尝与诸小儿游:曾有一次跟许多小孩一起玩。②多子折枝:果子很多,把枝头都压坏了。③诸儿竞走取之:众小孩争着跑去摘李子。④树在道边而多子: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很多果实(未被摘去)。⑤取之,信然:摘下那李子来尝,果然是这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