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品鉴·新纪实
33
2021.05
[摘  要] 李煜作为中国诗词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政治生涯的失败和文学生涯的成功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以及传闻中他“因词而死”更是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生在帝王家的李煜目睹了宫廷争斗,他想要逃脱这样的争斗,却阴差阳错成为一代帝王、屈辱的亡国之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摆脱了花间词派辞藻华丽,但用情做作、意境颇浅、格调不高的缺陷,“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2014)。[关键词] 李煜  花间词  梦意象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5-0033-03
梦里不知身是客
——浅谈李煜人生经历与其词作关系
□ 佘开元西安外国语大学
李煜,字重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儿子,也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史称李后主。公元937年出生在南京,961年继位的他在975年被宋太祖灭国,并被带回汴京。被俘虏三年后,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赐毒身亡。李煜精善书法,通晓音律,尤其擅长作词。他的词前期受花间词派影响较大,主要以描写宫廷生活、男欢女爱为主,同时存在着一些逃避宫廷斗争的山水田园诗词。在后期亡国后,李煜的词以融国恨于家仇,寄家仇于国恨为主要特征,充满了亡国的悔恨和寄人篱下的哀伤,由是“眼界始大”。本文将分别从山水田园、宫廷花间以及亡国哀音三个阶段去分析李煜的经历和词作。一、山水田园
李煜词李煜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为人仁厚、孝义。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所以在李煜长兄李弘冀作为皇太子的时候,李煜就是事实上的皇储以下的第二子。而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当时被册封为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以读书为乐,寄情山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山水田园诗词,一方面是寄托自己无处安放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是让哥哥李弘冀知道自己无心政事,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威胁。这些诗词中的代表作品是两首《渔父》。
内容如下:
《渔父》(其一)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渔父》(其二)
大学英语三级答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两首作品都表现了李煜寄情山水的志向,尤其是其二,意境优美,塑造了一个不问世事的渔父形象。“一棹春风”将春风有形化,浪漫惬意,好像每一次划动渔舟都有满面春风荡漾而来,“一纶茧缕”写钓线,“茧缕”两字分外雅致,在这里就可以看出花间词派对李煜的影响,每一个字都务求推敲到最合适。“万顷波中得自由”一句更是直接表明了自己向往生活自由、不愿受政治生活束缚的态度。李煜这一阶段的诗词,在形式上主要受花间诗派影响,意象繁多,优美细腻,在内容上主要体现了自己不问政事的态度。二、宫廷花间
李煜虽然无心从政,但造化弄人,李弘冀在毒杀李景遂后不久就因病逝世(公元959年),李煜被立为太子,并在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李后主。从这一时期开始,李煜的词开始转而描写宫廷的淫靡生活、男欢女爱,尤其是
作者简介:佘开元,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
新纪实·诗词品鉴
34
2021.05
在迎娶大小周后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香艳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内容如下: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欢爱的词,写的是一个繁花盛开、月光淡淡的夜晚,一个少女与情人幽会的情形。
上片以夜景入手,写昏暗的月,朦胧的雾,给夜半赴约生怕被人发现的女主人公制造了一些天然的掩护,暗影中明艳的花朵象征着偷情少女的娇媚与青春。下片是幽会的中心,也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少女来到约定好的地方——画堂南畔,一眼看见等待她的情郎,赶紧扑过去,紧紧相依偎,身子因激动微微颤抖,享受着难得的欢乐。
探究近义词
我们还可以关注到这首词中的一些细节性的描写。花明、月暗、轻雾笼绕,第一句区区七个字,就出现了三个意象。花明,一语双关,一方面是指画面中花丛是明景,另一方面指前来幽会的少女光亮美丽。月暗,同样是双关语,一方面指画面中月亮处于暗景,另一方面指幽会地点的静谧与隐蔽,而笼绕的轻雾更是为这场幽会增添了一丝隐蔽浪漫的氛围。词的最后两句更加出彩:“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这两句词直白、大胆,把外出幽会的年轻小女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高中生操行评语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李煜的诗词作品,没有逃脱花间词派旖旎柔丽的特点,而且内容狎昵,充斥着淫靡之风。这一时期的李煜,沉迷于声犬马中,不问国事,这也是他最终走向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亡国哀音
首先来看李煜的亡国背景。事实上,在李煜继位之前,他的父亲李璟就已经自己抹去了帝号,改称国主,割地称臣。周世宗曾派人对李璟说:“吾与江南,大义已定,然虑后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为子孙计。”(欧阳修,1974)说明在此时,大周一统天下,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李煜继位后,对外尊敬宋廷,对内宽抚
百姓,南唐这才得以偏安一隅长达十五年之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完整地篡夺了大周政权,并且天下分裂已久,统一是众望所归的结果。在宋太祖发出“卧榻之侧”的豪言后,李煜也果断地派兵应战,亲自巡视城楼,还诛杀了没有战斗意志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显示了其杀伐果断的一面。同时,李煜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可以说并非毫无作为地束手就擒,宋军横扫天下,却历时一年多才攻破南唐。
975年,宋攻破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李煜不着上衣,赤裸着上身,肉袒出降。宋太宗将他带回汴京,册封他为“违命侯”,并将小周后据为己有,常常召小周后去内宫侍寝。李煜身处异乡,国仇家恨、悔不当初充斥着内心,他的作品风格也开始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李煜词中“梦”的意向开始大量出
现,用过往的幸福生活与如今寄人篱下的对比反映内心情感。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忆江南》)、“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等。这些诗词无一不能看出李煜试图逃避现实中的囚徒生活,怀恋过去生活的想法,也可以读出他的忏悔之心。李煜受佛教思想影响非常大,早期就自号莲峰居士,后期经过家国仇恨的他更是从深处理解佛法、寄情佛法,一方面是企图忏悔,自我慰藉,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生活由天堂堕入地狱后的释然。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将个人愁苦升华到家国愁苦、人生愁苦,国仇和家恨让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诗意的忏悔与哀愁,超越了自我和现实。
这一时期李煜的词作也才真正达到了他艺术人生的顶峰,他的词一改前期香软豪奢的特点,变得空寂、冷清,这和李煜后期的意象选取发生变化是分不开的。李煜前期的词作,意象较为狭小、具体,无论是山水田园类词作还是宫廷花间类词作,所呈现的画面往往囿于一角,画面不够广阔。后期李煜的词作大多画面广阔,无论是山河、流水还是明月高楼,都给人视角广阔的感受,画面越开阔,越给人空旷、冷清的感觉。另外李煜后期词作的意象往往是虚化的而非具象的,例如他词中常出现的春花、春水、梦,同样是写花,
诗词品鉴·新纪实
35
2021.05
前期的李煜会写“明花”,后期的李煜会写“春花”,看似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实际上,“明花”这个概念我们是可以在脑海里塑造形象的,而“春花”这一形象我们无法自己塑造出一个完整、具体的画面。从意象的抽象性这一方面来看,李煜后期的词作其实和当代的朦胧诗派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李煜的词却又不同于朦胧诗派整体上跳跃度大、画面切换快、比较难于理解、晦涩的特点,他的词义平达、逻辑严谨、画面移动不突兀,简单易懂,这也让他的词有了更多的受众。四、李煜词作与其人生经历的关系
李煜的词作情真意切,善用白描。历代评论家认为李煜的词任性天真,直抒胸臆,最能表现词体感人的特征。王国维评论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他人,人工之词也”。王国维认为,词人不能失去赤子之心,要永远保持着一份纯真,不被世俗玷污。而李煜生长于皇家宫闱之中,从小在妇人的呵护下长大,这是他作为一个君主优柔寡断的缺点产生的原因,但也正是他作为词人不改真情这一优点产生的原因。王国维还认为“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生于帝王家的李煜则正是如此,他自幼不被作为帝王之位的接班人培养,因此他只是读书玩乐,不谙世事,是少有的拥有足够的客观条件和物质资料以至于可以完全活在自我世界中的主观词人。但是后期的李煜,面对内忧外患以至亡国愁苦,又不可能继续保持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状态,这就造成了他感性、主观的人生态度与现实客观性之间的矛盾,单纯的生命情调与复杂的人世生活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这样无
法化解的矛盾,李煜的不解、迷茫逐渐转变为一种无助、绝望,而在无助与绝望中的人往往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与哀伤,甚至感受到人生的虚妄,这就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与感悟佛教的文化,并在诗词中得到体现。例如: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这首词一改传统诗词中以白描铺入的手法或者起兴的手法,而是直接饱含感情地发问:人生的愁苦和遗憾怎么能免得了呢?结尾句“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也符合佛教“世间万物皆是空”的思想。“空”字在李煜的词作中出现十几次之多,正体现了李煜对于佛教“空观”的理解和赞同。李煜选择使用“空”对自己所处状态进行描述,也正是佛教思想在其诗词中的不自觉表达。经历了家国变故后的李煜常常处于一种自己也不清楚的迷茫中,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四大皆空这种对于世事的概括性理解是最符合李煜的状态和心境的。
978年,宋太宗因李煜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赐李煜千机毒,终结了他饱受争议而又传奇的一生。纵观李煜的人生,从逃避帝王斗争到阴差阳错成为国主再到纵情声而亡国,他的
红薯粉怎么煮一生于自己、于南唐而言都是失败的。但也正是他出生帝王家又不作为,最终亡国的经历,使他在人生后期能够把个人情感与国家忧思完美结合,把浪漫气质和忏悔的内心完美结合,这才有了摆脱花间词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李煜词作,从这个方面来看,他又是成功的。李煜个性粘懦孱弱,所以他没有勇气“殉国”,但他确实也有对“故国”钢铁般的信仰,囚徒生活里依然保持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与亡国之痛,至死没有发出“此处乐,不思蜀”这样谄媚求活的信号。李煜是一个集合了万千矛盾的结合体,我们在读李煜词作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他的经历,同时,我们在评判李煜人生的时候,也不能绕开他的词作。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新注[M].滕戚惠,校注.北京:北
京出版社,2014.
烧杯[2]  (宋)陆游.南唐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3]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杨琳琳.李煜梦词论[D].喀什:喀什大学,2018.[5] 周兴陆.天教心愿与身违——李煜其人其词(上)[J].
名作欣赏,2020(7).
[6] 刘加平.李煜与南唐[N].学习时报,2020-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