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  及笄之年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土
研习梳理
【字词梳理】
1.正音
隧洞(    )            簇新(    )
绯红(    )            蹂躏(    )
齑粉(    )            干瘪(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砂砾(    )
答案:隧suì,簇cù,绯fēi,躏lìn,齑jī,瘪biě,蜗wō,胚pēi,惘wǎnɡ,砾lì。
2.辨音
勾勒(    )                      挣脱(    )
勒进肩膊(    )                  挣扎(    )
喷薄(    )                      纤绳(    )
喷香(    )                      纤细(    )
伤痕累累(    )
累(    )                    干瘪(    )
硕果累累(    )                瘪三(    )
答案:lè,lēi;zhènɡ,zhēnɡ;pēn,pèn;qiàn,xiān;lěi,lèi,léi;biě,biē。
3.辨形
(    )红(fēi)                      (    )道(suì)
(    )谤(fěi)                      (    )(suì)
(    )回转机构 (fēi)                        (    )愿(suì)
(    )居(wō)                          沙(    )(lì) 
(    )(wō)                          (    )(shuò)
(    )(wā)                          众口(    )金(shuò)
答案:绯,诽,菲;隧,邃,遂;蜗,涡,娲;砾,烁,铄。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慎成语簇新:极新;全新。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
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天堂热
2.词义辨析
舒婷诗集
摸索  探索
“摸索”的义项:①试探着(前进),例如:摸索行进;②寻(方向、方法、经验等),例如:摸索经验。“探索”指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例如: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践踏  蹂躏
都是动词,本义都指乱踩,都常比喻摧残侵害,有时可换用。“践踏”侧重在破坏和摧残;“
蹂躏”侧重在用强力侵害、侮辱和欺压。“蹂躏”的语意比“践踏”重。“践踏”可用于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一般不用于人。“蹂躏”多用于人和抽象事物,一般不用于具体事物。
憧憬  向往
相同点:都表示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互换。
不同点:”憧憬“仅用于事物或境界较广大、时间较长远的对象;“向往”适用的事物或境界则不如“憧憬”广大或长远,如“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不能说“那里是我憧憬的地方”。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舒婷,中国现代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
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阿赫玛托娃(1889~1966),前苏联女诗人。出生在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原娃高连柯、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白一》(1917)、《公元1921》(1922)等出版。她的诗作极擅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十月革命后,虽然对革命并不十分理解,甚至远离革命的现实,但与那些逃离祖国的白俄作家,是界线分明的,并写有《我和那些拋弃国土的人不同道……》(1917),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此外还有诗集《光阴飞逝》(1909~1965)。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
2.探寻背景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本文先刊于1979年的《今天》,后正式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7期,并荣获1979~1982年度全国优秀新诗奖,被看作是舒婷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十年浩劫生活过来、有着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精心选择新颖独创的意象,把祖国的贫穷落后和个人对祖国未来的期望组合在一起,不仅展现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一代人的呼声。舒婷自己介绍说:“《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引用的是闽南民歌的一种调子,把祖国放在后面,造成一种回旋调、咏叹调,起加重语气的作用。这首诗创作于1977年,当时我在灯泡厂做工人,焊灯泡,时常被烫得双手都是水泡。当时‘四人帮’刚刚打倒,我们心中有一种国家兴旺可以指日可待的期望,这对当时我们那一代人是很重要的。我们能感受到黎明的曙光,感受到一种希望,感情是相当真实的。”
《祖国土》
这是阿赫玛托娃于1961年创作的诗歌。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但是阿赫玛托娃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曾在卫国战争时就写下了《起誓》《勇敢》等歌颂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的诗歌,鼓舞人民抗击法西斯,
保卫祖国,给苏联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她也在吟唱着:“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决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的粗俗的谄媚我决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应该说,这首《祖国土》是诗人深沉执著的爱国情怀的倾情表白。
3.朦胧诗
“朦胧诗”这个名称在中国诗坛上真正见诸文字是1980年8月《诗刊》上的一篇文章。它是对一些青年诗人所写的一类含义特别深邃、朦胧的新诗的概括。它的主要特征是:含义曲折,感情潜在,结构跳跃,手法新异,但有的流于晦涩难懂。朦胧诗主要是当时的一些青年诗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在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出于对中国文艺现代化的美学追求,而尝试着进行创作的一种新体诗。它在一定意义上起着一种文艺创新的先锋作用,但距离我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和人们的欣赏习惯较远,在文艺界曾引起一场热烈地讨论。
合作探究
1.《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探究: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五组意象之中。这五组意象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表现人民在贫穷落后面前没有失望,但希望仍很渺茫;“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上了新生的起跑线;“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2.《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意象有何特点?
  探究:诗中“老水车”象征祖国停滞落后,“矿灯”印证祖国的曲折历程。接下来三行中,意象从“食”和“行”概括了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最后三行一个长句,着力刻画祖国母亲所承受的沉重灾难。“我”的物化、深化突破个人局限,拓展了诗歌表现范畴。“祖国”的拟人化,是诗人爱国之情的抒发、升华。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一系列意象描写,有序地展现了新时期新气象、新面貌,焕发起为理想而奋
斗冲刺的热情。作者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我奉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情感。
3.如何理解《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每节诗末“祖国呵”的感情抒发?
  探究:这首诗中,每节诗末均用“祖国呵”来抒发感情,但这四个“祖国呵”所抒之情并不一致。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的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高亢热烈。这是变化的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
4.《祖国土》的艺术特是什么?
  探究: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欲扬先抑,要表达的是对祖国土地的亲切和热爱之情,却先说对它的不珍惜、不重视,把它看得很普通,很平常,甚至看做“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但”一转,表现了我们对它的亲切和热爱。其次是用朴素的诗句、平常的比喻,表现一种看似平常、实际很典型的感受,表现出诗人对生活敏锐的感受能力。
文苑小憩
【美文欣赏】
致 橡 树
舒 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英语强调句型结构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赏析]这是一首爱情诗。在这首《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这种倾诉,不仅表白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
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这样,这首沉浸着浓烈感情彩的爱情诗,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倾向。 
全诗二层。
第一层(1~13行),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诗人连用六次否定,表现现代女性的觉悟意识。不攀援,不做依附品;不陪衬,不做装饰品;不索取;不简单地给予。
第二层(14~36行),确立自己心中的爱情观。互相独立、平等;心灵相通;相互尊重;息息相连;男有阳刚之气,女有阴柔之美;共享生活的甘苦荣辱,共同承担人生的重担;忠贞不渝,心心相印。最后两行,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