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1949-1962)
1. 新民歌运动
是由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众性诗歌创作运动。这场运动始于众的自发创作,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作品在艺术上粗制滥造,毫无艺术性可言,在思想内容方面更是充满了狂热、浮夸和虚伪的气息。
2.1959-1960前后,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主要有(填空):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
李季《杨高传》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赶车传》等
3.60年代初,诗歌创作的特点:
①颂歌作为一种诗歌的美学规范,得到空前发展。(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走向单一)
②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异,诗的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追求诗人的“自我”,跟人民的“大我”
相结合。
③诗歌形式、艺术方法有所变化、发展,从诗体形式上看,这一阶段流行的主要是自由体和半自由体,从抒情方式上看,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和以李季,闻捷为代表的生活抒情诗,成为两种基本抒情方式。
4. 政治抒情诗(名词解释,简答)
(重点名解)政治抒情诗含义:
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腔调、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5.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①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以及对诗的政治内容的强调。
②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彩)
③重视情感效应。(反对主题的含蓄、隐蔽,也不考虑感情表达上节制
和内敛,它寻求明快、直接,倚重容纳激情的形式因素--音乐感和形式感)
6. 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贺敬之、郭小川等
7. 贺敬之的诗
贺敬之的诗分为两大类:
①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
②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黑哥草骆驼郭小川的诗:
三个阶段:
50年代:《致青年公民》《致大海》《望星空》《将军三部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的见解。
60年代:《林区三唱》《甘蔗林—青纱帐》——这一时期风格成熟,艺术成就最高
时期:《万里长江横渡》《团泊里的秋天》——思想锋芒尖锐和艺术深沉
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
《甘蔗林—青纱帐》分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咏物诗。诗人运用了巧妙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以表现作品思想的深刻。诗人独具匠心地选择他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借助艺术想象的翅膀,在地北天南的青纱帐与甘蔗林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意义和情感联系,赋予自然对象以丰富深厚的象征内涵。芬芳的甘蔗林显然暗示着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北方遥远的青纱帐则象征着昨天的艰苦的斗争岁月,从它们意义的连接当中体现出继承革命斗争传统的思想主题。
这首诗中采用了由郭小川本人创造的优美的新辞赋体。采用铺陈渲染、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唤起对“青纱帐”革命精神的深沉而久远的动人情感。
8. 结合作品分析贺敬之诗歌的特点:
①贺敬之极其重视诗歌的时代性;
②富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彩(他的政治抒情诗,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豪迈,想象纵横驰骋,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与宽广的时代空间感)
范伟最新电视剧③贺敬之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作为阶级、人民与时代这一整体代言人出现的。如《回延安》、《雷锋之歌》、《放声歌唱》、《中国的十
月》等诗章中,“我”的形象与诗人所理解的阶级与人民的性格、意志、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④在诗歌形式上,贺敬之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创造。采用了信天游的民歌形式,长篇政治抒情诗则多采用“楼梯式”。如:《致青年公民》。
⑤诗歌的形象生动可感。
10. 郭小川的诗歌特点:
①在诗歌创作中,自觉地追求着时代精神,他的诗歌具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②富有深邃的哲理,是革命激情和人生思考的结晶体。
③在艺术上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手法,他的大部分诗作,包括名篇《林区三唱》、《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都是以感物咏怀或借物抒怀的手法创作的。
南香山④郭小川的诗歌尝试各种体裁,《致青年公民》是用“楼梯式”写成,《白雪的赞歌》属“半自由体”,《
将军三部曲》采取了散曲的短句形式,《林哥三唱》在自由体形式中糅合民歌特,《甘蔗林--青纱帐》采用“新辞赋”体。
11. 新辞赋体:
①是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有人称为“郭小川体”(又称政论体、长廊体、长句体)。
②特点:诗句较长,组织得整齐严密,讲究行与行、段与段之间的大体对称。
③在写作技巧上,多采用比兴、铺陈、排比、重叠、对偶、夸张等表现手法;
④抒情方式上,诗人采用铺张渲染、反复咏叹的方法,来达到热烈澎湃的艺术效果。
⑤代表作:《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
12. 生活抒情诗:
定义: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与政治抒情诗并行的诗歌潮流,以闻捷、李瑛为代表,追求如何在对生活场景与事件具体描摹的基础上,表现新的生活面貌和诗人的精神境界。并且还增加了“写实”的叙事因素,往往带有单纯的情节。
(1)生活抒情诗的代表:闻捷、李瑛、李季
(2)闻捷《天山牧歌》的艺术特点:
舒婷诗集①用牧歌的笔调来处理颂歌的主题;
②诗作涉及了50年代初期,很少出现的爱情题材,并且将劳动与爱情相结合,把爱情表现得强烈而真挚;
③表现了诗人长于叙事的特点,这些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人物和情节,通过对生活画面的描述以抒发优美热烈的情感。
身正不怕影子斜诗人对叙事因素的艺术处理呈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
A和谐完整的艺术构思,诗人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收尾呼应的结构,使诗歌中场面、事件的描述与情感的表现、主旨的实现达到和谐与统一;
B善于提炼“情节”,“事件”,使之简化、单纯化、叙事简洁清晰。
C《天山牧歌》对男女恋爱心理的变化和差异有着惟妙惟肖的刻画,诗歌语言具有轻快明媚、回环往复的民族风味的音乐美。
其他作品:《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
(3)李瑛的诗
《戈壁日出》《野战诗集》《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13. 长篇叙事诗
代表作品:李季的《杨高传》《菊花石》,闻捷的《复仇的火焰》
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
诗歌创作(1963-1977)
本章节(重点:白洋淀,根子、多多、芒克)
一、老诗人的隐秘创作
1.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牛汉《半棵树》、绿原《母亲为儿子请罪》、穆旦《冬》
党心得穆旦作品《探险者》《穆旦诗集》《春》《秋》《自己》《冬》《智慧之歌》
2. 穆旦的诗特点:
①强烈的荒原意识;
②对绝望的反抗,直面冷酷现实的清醒与深刻;
③现代诗歌的深刻性
3. 穆旦《智慧之歌》的艺术内涵:
《智慧之歌》是目前存留的穆旦诗作中写作最早的诗,具有某种原型
性意义。
①诗歌将生命自省与历史考问引向灾难岁月,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令人痛苦的自觉性,诗的首节面对人生的惨淡好不退避,直揭生命的底与本质,为全诗奠定了冷峻悲切的调子。
②中间四节可视为诗的第二部分,是对人生由喜转悲的变化过程和以痛苦为日常生活真实的具体呈现,其中前三节选择了爱情、友谊、理想展开抒写,但时过境迁:爱情退烧,变得“冰冷而僵硬”;友谊变质,被实际利害取代;理想褪,“终成笑谈”;
③末节以酸涩之笔冷静展示了一个严肃思想者在苦难的宿命中必然收获的“智慧的痛苦”,但唯有一颗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的无情的嘲弄,/我诅咒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2、青年诗人的地下写作
食指的诗
食指是“”期间地下写作中饭呢最具影响的诗人,是中新诗歌的第一人。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3、白洋淀诗
1. 白洋淀诗(名词解释)
是伴随着1968年底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山”运动而出现的一个知青诗人,也被称为白洋淀诗歌落,白洋淀诗作为一个被追认的命名,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①从时间角度,它开始于1969年,形成于“”中后期,1972-1974年达到高潮。随着“”结束与知青返城而在1976年终止。
②从地域角度来看,它诞生于河北省安新县境内白洋淀,是插队知青依此为聚集地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诗歌体,由距离北京较近而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③从诗人的角度看,它是以北京知青为主构成的创作体,如根子,芒克,多多等。
(ppt解释)在1970年代进行了一些“地下沙龙”与“地下诗社”活动
中,“白洋淀诗派”自觉地探索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他们与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学沙龙的成员,形成了当时潜在写作中较有规模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其主要成员有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等人,他们的诗歌相对来说具有更纯粹的现代主义特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