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
◎海 岸
摘 要: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无疑落在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译介起步晚,在近三十年间才获得迅速的发展,经历了从译介朦胧诗派到第三代诗人、70-80后诗人的转向,却也承接了西方源自“玉书”译介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近十年来笔者参与翻译出版双语版《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中国卷, 2018)项目,译写/编辑中国大陆近百位在20世纪50-80年代出生,坚持汉语写作的先锋诗人的作品,发现中外译者真诚的合作也为英译中国诗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示范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新诗 翻译与传播 中外译者合作
十年前,笔者在编选《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2007)时,发现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无疑落在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译介显然起步晚、影响弱,但也经历了中国古典诗歌从欧洲英伦传入美国的相似历程,在近三十年间获得迅速的发展。
中国新诗的译介与传播毕飞宇
最早的中国新诗英译本见之于英裔作家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和其北大学生陈世骧先生(1912—
1971)合译的《中国现代诗选》(Modern Chinese Poetry,伦敦达克沃思[Duckworth]出版社,1936),随之是美籍英裔作家白英(Robert Payne)英译的《中国当代诗选》(伦敦,1947)。优秀的中国新诗英译本出现在美国,例如,美籍华裔学者许芥昱教授(1922—1982)编/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双日[Doubleday]出版社,1963),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英译诗集,常被认为是英译中国现代诗
的经典。香港著名翻译家宋淇与英国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较早地在《译丛》(Renditions,1983年春秋19—20卷)向外译介《朦胧诗选》(Mist: New Poets from China,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翻印),编/译出版《山上的树:中国新诗选》(Trees on the Mountain: An Anthology of New Chinese Writing,译丛[Reditions]出版社,1984);同时,新西兰汉学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 1897—1987)在北京编/译出版《大道上的光影:中国现代诗选》(Light and Shadow Along a Great Road: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4)。而著名美籍华裔诗人叶维廉教授选编翻译的两部中国新诗选集:《中国现代诗歌:1955—1965》(Modern Chinese Poetry: Twenty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55-65,爱荷华大学出版社, 1976)、《防空洞抒情诗:中国现代诗歌,1930—1950》(Lyrics From the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1992)可谓是英译中国新诗的里程碑式译本,明显改变了以往在英语世界翻译与传播中国诗歌重古典、轻新诗的局面。他在第二部选集中选译了包括“九叶派诗人”在内的18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机械专业排名
其中一篇长达68页的绪论,几乎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集中探讨“为什么在三十、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会出现现代主义”这个问题,对西方读者了解与接受中国新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英译中国新诗领域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
业主满意度翻译家哈罗德·阿克顿&陈世骧英译《中国现代诗选》(1936)书影翻译家许芥昱英译《二十世纪中国诗》(1963)封面与内页
诗人叶维廉英译《中国现代诗歌:1955-1965》
(1976)封面与内页
翻译家宋淇与闵福德英译 《朦胧诗选》(1983)书影
翻译家宋淇与闵福德英译《山上的树:中国新诗选》(1984)书影翻译家爱德华·莫林英译《红杜鹃花:“中国”以来诗歌》(1990)书影
然而,许多重要的英译本未能收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国新诗作品,致使中国当代文学的
先锋诗歌看起来近似历史的陈迹;例如,美国翻译家爱德华·莫林(Edward Morin)编/译的《红杜鹃花:中国以来诗歌》(The Red Azalea: Chinese Poetry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90)、著名美籍华裔汉学家奚密(Michelle Yeh)教授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1991)、美国诗人翻译家托尼·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编/译
的《风暴之后:中国新诗》(Out of the Howling Storm: The New Chinese Poetry,1993)。个人诗集的英译大多集中于朦胧派诗人;例如,汉学家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英译的北岛诗集《札记》(1983)、《八月的梦游者》(1990)、《旧雪》(1991),大卫·欣顿(David Hinton)英译的另三部北岛诗集《距离的形式》(1994)、《零度以上的风景》(1996)和《在天涯》(2001),艾略特·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等英译的北岛诗集《开锁》(2000),克莱顿·埃什尔曼(Clayton Eshleman)与柯夏智(Lucas Klein)英译的北岛诗集《容忍》(2011);柯夏智等英译的芒克诗选《十月的献诗》(2018)。又如,陈顺研(Mabel Lee)英译的诗集《面具与鳄鱼:中国当代诗人杨炼及其诗歌》(1990),霍布恩(Brian Holton)英译的杨炼诗集《无人称》(1994)、《大海停止之处》(1999)、《同心圆》(2005)、《骑乘双鱼座:五诗集选》(2008)和《叙事诗》(Narrative Poem,2017)。格里高利·李(Gregory Lee)和约翰·卡雷(John Cayley)英译的多多诗集《从死亡的方向看》(1989)、《陈述》(1989)、《捉马蜂的男孩》(2002)。森·戈尔登(Sen Golden)和朱志瑜英译的《顾城诗选》(1990),艾伦·克里平(Aaron
Crippen)英译的《无名的小花:顾城诗选》(2005),约瑟夫·艾伦(Joseph R. Allen)英译的《海之梦:顾城诗选》(2005),孔慧怡(Eva Hung)编译的《舒婷诗选》(1994)以及梅丹理(Denis Mair)英译的严力诗选《才华的可能性》(Talent Possibility,2013)等。①
杜博妮英译北岛诗选 《八月的梦游者》(1990)书影眼高于顶
柯夏智等英译芒克诗选 《十月的献诗》(2018)书影
舒婷诗集
霍布恩英译杨炼诗集 《叙事诗》(2017)书影约瑟夫·艾伦英译顾城诗选
《海之梦》(2005)书影2010考研英语
格里高利·李英译多多诗选
《捉马蜂的男孩》(2002)书影
美籍华裔诗人/学者王屏编译的《新一代:中国当下诗选》(New Generation:Poems from China Today,纽约,1999)开始重点关注朦胧诗之后出现的新一代诗人的作品。旅居中国的美国诗人梅丹理翻译出版了《中国当代诗歌》(2007)、美籍华裔诗人/学者张耳、陈东东编选与美国多位诗人合作英译的《别处的集合:中国当代诗选》(Another Kind of Nation: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Talisman House Publishers,纽约,2008)、中国大陆诗人/学者海岸与英美诗人合作翻译的《中国当代诗歌前浪》(The Frontier Tide: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欧洲/青海,2009)则将目光转向、聚焦于后朦胧诗诗人九十年代以来的作品。旅居英伦的诗人杨炼编选、英国诗人威廉·赫伯特(William Herbert)、翻译家霍布恩(Brian Holton)等英译的《玉梯:中国当代诗选》(Jade Ladder: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英国血斧[Bloodaxe]出版社,2012)、旅居美国的诗人译者明迪与美国诗人译者通力合作的《新华夏集:当代中国诗选》(美国蓝果树[Tupelo]出版社,2013)、旅居澳洲的诗人译者欧阳昱英译的《打破新天——中国当代诗选》(Breaking New Sky:Con
temporary Poetry from China, 2013) 、旅居新西兰的诗人译者梁余晶英译《零距离:中国新诗选》(美国[Tinfish]出版社出版,2017)、旅美诗人译者金重编译《大篷车:当代中国诗选》(美国Survivor Village Books,2017)、中国大陆诗人孙冬与美国诗人詹姆斯•谢里等英译的《中美诗人互译计划》(美国屋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