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诗歌
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你是我的掌上明珠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
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
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
朦胧诗人:在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肉松酥饼
朦胧诗概念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
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侧重表达对“”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
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2、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
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北岛198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北岛诗选》
主要作品:《陌生的海滩》(1978)《波动》及英译本(小说1984)《北岛诗选》(1986)《归来的陌
河南轻工业生人》(小说1987)《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开锁》(1999)《蓝房子》(散文1999)诗集《北岛诗选》《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代表作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
《回答》、《宣告》思想内容:在“朦胧诗运动”中,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
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诗的旨意隐藏较深,风格冷峻、凝重、深沉、严肃、悲壮。抒情主人公往往具有英雄的气概,孤傲,表达一种近乎绝望的反抗。其诗具有坚硬的质地,表现强烈的否定意识、反抗意识和
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代表作《回答》(1)、独特的思想空间:以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具有鲜明的
批判思想。理性批判精神和英雄救赎意识的交织。
(2)、高超的诗歌艺术:象征和隐喻的灵活运用。
代表作:《一切》:诗的艺术特征:诗歌创作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表现那一代人特有的悲愤和沉思,集中展示了朦胧诗人冷峻、深沉的批判精神。
(1).具有黑的质地与冷峻的风格,他的诗用思想消解了情感和情绪,读来充满质感和力度,而其诗中思想又是借助那些阴冷的意象产生感染和震动作用。
(2).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有更多的现代主义象征:
A、诗中常用隐喻、暗示、象征、跳跃、切换、变形的手法.
B 、语言的冷调处理,形象的深度设置,知性内涵的强化。
(3)北岛诗歌的语言是非常简洁、清新的,在意境上追求含蓄隽永的意味。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舒婷
1.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散文集《心烟》等。其中的名诗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诗集2、早期诗中有较强个人化体验,忧伤、寂寞、坚强,个人化体验表现明显,如:《致大海》(1973)的创作,表达孤独、寂寞、坚强对抗;《船》(1975)中诗人自我人生的悲剧感,搁浅的船象征自己不断被社会抛弃,但又对爱情、未来等向往。
3、时期,诗中有较强悲剧感,折射处于边缘的人的情感,有叛逆性,但没有北岛等强烈,细腻、含蓄的女性心理,如《中秋夜》渴望关爱。近似20、30年代浪漫派的风格(李金发等),忧伤、细腻、清灵、叛逆。
4、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内容:(1)、对时代“重大主题”、对于社会使命和责任的承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祖国形象重新确认给人真实亲切感,符合历史转折期人们对祖国的认识。艺术:这首
诗不是空洞叫喊,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具有很强的想像力,也融入真实情感。表现追求社会理想的精神。《土地情诗》把土地当作祖国的象征,表达对祖国的感情。与北岛相比,有理想主义成分。
(2)、对人的价值的呼唤。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舒婷诗中最有价值的一类。对自我意识、女性意识的表达,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首先,这里最著名的是那些呼唤女性自主意识的作品。对女性意识的表达:柔美中透着坚毅,对女性命运的审视,犹豫、内省的基调。
普通话等级分数《致橡树》对几千年来女性的从属、依附心理的反抗。《神女峰》从神女峰关注女性被压抑的文化价
值的反思,表达崭新的爱情观。(散文《女词的阴影》)《惠安女子》写地方女性的生活习俗,唱出悲悯之歌。《会唱歌的鸢尾花》写女性复杂心理。《双桅船》写诗人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其次,是呼唤人道主义,抗议对人的蔑视的作品。《风暴过去之后——纪念渤海二号钻井船遇难的七十二名同志》纪念死者,呼唤人道主义精神
再次,还有一些反思在现实秩序中自我被压抑、自我丧失的悲剧感受。《墙》写现实秩序中人们无法逃避的压抑。《流水线》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舒婷还有那种表现内心朦胧情绪体验的作品,是一种美丽的忧伤。
《四月的黄昏》、《雨别》对女性内心复杂曲折情感的再现。
5、舒婷诗作艺术特征:
标志着中国诗歌由抒情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是典型抒情主义诗人,情感端庄,追求高尚,具有优雅的品格,又是用现代主义尤其是用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一个诗人。常用感觉、意象、暗示的手法说话,较少直率的表露。表现在:
(1)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2)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
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合,善于寻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主观直觉体验。
①.有很强感觉主义彩,用片断的感觉和联想来表现事件和情景,不做具体、直观的叙述。
②.通感和感觉的转换,结构多变,且具有跳跃性,具有扑朔迷离的张性彩,如《路遇》回忆一段逝去的恋情。
③.创造属于自己的象征体系:船、树、帆、花朵、大海、黄昏、星星等丰富柔美的意象,抒情而又蕴藉。
(3)、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双桅船》)、“理想使痛苦光辉”(《会唱歌的鸢尾花》),这些即是诗人所体认到的现实,也是她面对的姿势。把舒婷视作新诗潮诗人中更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更感性,也许较为切合诗人的创作实际。
《致橡树》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诗中否定了依附
的爱情、从属的爱情、陪衬的爱情,歌颂了追求独立的个性、平等自主的爱情,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
①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②采用拟物—拟人双层叠印的手法③意象的概括性和生动性④语气递进,对偶句、转折、假设句等的多种手法的调动和运用
1979《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厚真挚的热爱以及渴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殷切心意。诗人的感情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最后表示要为祖国而献身;逐层演进,由冷到热,由抑到扬,最后达到了高潮。
1981《神女峰》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思考,发出叛逆者的呼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
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在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最动人的题材,最平凡的现象里发现最深刻的悲剧,摇曳多姿的笔触和跌宕起伏的情绪。与北岛相比,没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Ⅰ.丝质、柔
中国地质大学就业韧的质地,虽有那一代人特有的悲观,但是还是一个抒情主义者,绝望但又充满希望。Ⅱ.以抒情见长,诗以情感表达为主,有强烈抒情性(典雅的爱情诗)。复活了现代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那一类,与新月派诗歌相近,细腻、伤感的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