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插秧歌》诗篇全解 课内练透
一、作者作品信息
诚斋先生——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经历: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历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官至宝谟阁学士。后因指责朝政,得罪权贵,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成就: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
二、文学文化常识
“四时”就是四季。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之名。以夏历正月、二月、三
月为春,依次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依次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依次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依次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以天象物候为依据而对历法的补充。从古天文角度来看,它是把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当地球运行至不同的位置,它与太阳所处的位置角度、距离远近都不同,这就造成地球上气候、物候等因素的差别。人们把这个差别与季节配合起来定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六个节气。它们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便于记忆,后世编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背景资料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作者辞官在家。《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
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四、原文•注释•白话古诗词
【原文】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
拔秧:水稻种植过程中,要先在秧田育秧,一个月左右后将秧苗拔起来移栽到大田中,即为拔秧。
插:将秧苗栽插入水田中。
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蓑: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胛:肩胛。
渠:他。
朝(zhāo)餐: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折腰:弯腰。
莳(shì)未匝:意思是,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白话古诗词】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五、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田园农事诗,以雨中插秧为题材,将全家人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场景,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劳动图画,令人感受到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勤劳、艰辛。
六、结构图解
七、佳句赏析谷雨诗句
【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赏析】【炼字】“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生动地描绘出插秧时节全家动员、分工协作的忙碌情景。我爱学校
【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赏析】【比喻、侧面描写】作者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即使戴“盔”披“甲”,雨水也会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辛苦。
【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赏析】【细节描写】家人招呼农夫用餐休息片刻,农夫依旧保持插秧姿势,似乎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细节描写突出了劳作的忘我与紧张。
【4】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赏析】【语言质朴】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农夫的答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八、艺术特
1.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
这首《插秧歌》似是脱口而出,却不是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首联、颔联运用近乎口语化的语言,生动自然地描写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笠是兜鍪蓑是甲”比喻叠用,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种“活泼泼”的气势。
2.多用动词,善用白描。
本诗中,诗人运用了不少动词,如“抛”“接”“拔”“插”“唤”“低头”“折腰”等,使眼前的农家插秧图栩栩如生。同时,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突出了农事的繁忙和农家的勤劳。
九、重难点突破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萝卜虾汤
①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诗人精确地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人们戴着斗笠,穿着袭衣,但是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③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诗人模拟田夫的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管好那帮鹅鸭,不要作践了秧苗。于是,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通过这些描写,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活、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试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①捕捉场景,新鲜有趣。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儿童也要紧张地劳动,“小儿”不够成熟,只能做最简单的拔秧的活儿,“大儿”已经能担负起插秧的重任了。儿童的加入使父辈的劳作加快了速度,为劳作带来了生气,新鲜有趣。
②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这种设喻形象,不仅使
诗歌有趣、活泼,而更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类似一场紧张的战斗,全家必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此处也暗赞了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
③对话设计,颇具匠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的话,有催促,有关心。但农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回应了送饭人。“赶快管好家里的鹅与鸭!”七、八句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蕴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户之长的责任感。
④语言自然活泼。“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朴素自然,明白如话,似一股山间清泉自然流畅,毫无忸怩作态之感。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2.下列各组对《插秧歌》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人才队伍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莳:移植。土壤污染的特点                        匝:遍;满。
3.下列对《插秧歌》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催产素是什么   
A.一、二句描绘出插秧时节全家老少分工配合、抢农时插秧的忙碌场景。
B.三、四句写农人虽然穿戴雨具,却依然从头到胛被淋湿,可见农事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