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附课时安排

苏教版2019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附课时安排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65人,男生:43人;女生22人。大多数学生上课大胆发言,学习效率较高;一小部分学生贪玩,上课经常不能注意听讲。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首先要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二要对少数差生注意个别指导。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单元:1、除法 2、年月日 3、平移和旋转 4、乘法 5、观察物体 6、千米和吨 7、轴对称图形 8、认识分数 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0、统计 11、认识小数 12、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西方世界的兴起    (1)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判断平年、闰年,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觉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善。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发展数感,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四、教学措施中国武功
    1、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五、教学进度安排:
违规电器检讨书
    一 除法 10课时
偶然反义词>扔垃圾图片    二 年、月、日 3课时
    三 平移和旋转 2课时
    四 乘法 9课时
    五 观察物体 2课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六 千米和吨 5课时
    七 轴对称图形 2课时
    八 认识分数 6课时
    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9课时
    十 统计 4课时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十一 认识小数 4课时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十二 整理与复习 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