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励志中国
5.《春江花月夜》
观潮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意旨
忆苦思甜饭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二手房中介公司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四、教材分析兴高采烈造句大全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但是大家可知道,还有一位写月的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他在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去领略一下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九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预习检测
(课前先发下导学,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老师课堂检查后进行补充)
1.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2. 写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三、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滟  (yàn  )  霰(xiàn )      扁舟(piān  )    砧石(zhē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