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师指导2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情感,认识李白傲举不屈的性格。
2.鉴赏“梦游”的意境特点。
3.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学习障碍】
1.课文相关资料及字词联想。
2.对“梦游”意境的把握。
3.对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理解。
【学习策略】
一、障碍突破之策略一:积累法
1.课文相关资料
(1)作者及诗歌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便破灭了,皇帝的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终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只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2)释题:“梦游天姥”是作者梦中游览天姥山,诗中从梦境写到仙境,从表面上看是一首游仙诗;“留别”是作者在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写下该诗答东鲁诸公,以表心志:不事权贵;“吟”是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然慨叹之意;形式上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2.字词联想
(1)字音联想
(mǔ)    霓(ní家肥屋润)衣    訇(hōnɡ)然
(2)词语联想
二、障碍突破之策略二:再造意境法
1.意境
通常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包括“意”(即主观情志)和“境”(即客观景物)两个方面。创造意境也就是创造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寓其中的艺术画面。意境中情是主要的,景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景离开了情,就没有生命力,而情又需要通过一定的景(物、事)来表现。只有把情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定的意境,才能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艺术享受。意境来源于生活,是作者通过捕捉富有典型意义并最能寄托某种思想感情的景物,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精心构思而成。
汽车电子技术
情和景结合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是即景述怀,直抒胸臆。王之焕《登鹳雀楼》开头两句,从远、近不同的两个角度写出眼前的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气象宏伟,境界廓大。这样的环境,自然使人产生这样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天然的形势与阔大的气象融合在诗人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之中,绘制出一幅具有鼓舞力量的画面。在诗词创作中,普遍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寓情于景,使人心领神会。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与故人的离情别绪,正面却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天水一的景象之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在视野中完全消失,而对故人绵绵的思念却像不尽的流水。这样的境地,使人产生此情可画而别意难遣的感受,使人领略到诗人对挚友的一派真情。
2.再造意境
蜀道难作者诗人为了要借语言文字反映出生活现实,一定要根据此一时此一地的思想活动,先有意境,后写意境。欣赏诗词的人就要走一个迎头路,先从被写出的意境入手,然后设身处地地分享到诗人原来所亲见的意境,发生共鸣;最后再去体味它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知人论世。因此几乎可以说,意境是诗词创作的门户,也是诗词鉴赏的窗牖。不论创作或鉴赏,都必须通过对意境的品味咀嚼,才能够心有所会。
再造意境,也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深入到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再造意境有一个从艺术直觉发展到艺术体验的过程。最初是诗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鉴赏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经过调整最终会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画面。这主
要是想像起了作用,这想像源于文本,属于再造想像。循此继进,当鉴赏者反复沉吟于这幅画面之际,他必定会参照自己平日对生活和感情的体验,乃至化身为诗人来感受此中的况味;此时,眼前的这幅画面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融合着他的感情和意绪,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文本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鉴赏者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这个意境可能跟诗人创作文本时的意境比较接近,但绝不会是它的再版,它是鉴赏者运用创造想像和联想的结果。据此,我们可以把进入作品意境的过程图示为:
下面,我们按照这一规律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亮剑读后感第一步,诵读指导,整体感知。
这首诗形式上就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上,而诗句节奏的多变则源于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这是诵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点。概括说来,诗人赶路登
山的诗句应读得轻快,仙人出现之前阴森可怕的气氛应读得紧张,仙人盛会的场面应读得热烈,梦醒时的惆怅应读得低沉。具体说来:
第一段前四句交错使用五、七言句,这种节奏的诗句要读得轻快些。这里,诗人想告诉读者的是,他有求仙的愿望,并认为海上寻仙难以实现,而高山寻仙倒有可能。据此,前两句要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鲜明的对比调。后四句全用七言,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这是为下文述梦游经历张本,读完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开头两句应轻读,惟“飞”字应稍重,表现诗人高蹈出世的气概。以下四句亦应读得轻快。“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先作六字句,忽改作四字句,忽又作七字句。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加快读的速度,两字一顿;七字句(“青冥”两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仍须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
诗末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这是诗人特意安排的。“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来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此外应注意的是,我国古代诗歌以两句为一联,已成一种定式,一出一对,上下呼应,读起来自有和谐之美,意思也完整。但个别也有“三句一意”的,如这首诗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二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因为只说“且放白鹿青崖间”,不能回答“何时还”的问题。
在诵读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脉络:
为了使诵读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便于更好地领会作品意境,对于难度较大的文章,我们还可以利用翻译的方法熟悉原作品内容。直译、意译均可,只需深入课文内容,个别地方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想像或补充。这实际上是读者的种介入体验。
第二步,联想、想像,披文入境。
其基本的程序为: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捕捉诗中诗人的形象或物象,寻能够表达作者情绪的字句,揣摩作者意图(注意,作者的情绪或意图可能直接地表达出来,这种类型的我们可以直接从文中摘出;有时,作者的感情是寓含于形象、物象之中的,这种类型的需要鉴
赏者体会归纳,没有现成的答案)。同时,鉴赏者应调动自己的阅历储备,尽可能地置身于此时此景之中,经过联想、想像悟出作者的表达目的,了解到文章的主旨。关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感情),我们还可以借助于文眼来把握。所谓文眼,就是一篇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立意或作品主旨、意境的语句,犹如作品的眼目,最能传文章的精神,是作者艺术构思的焦点。诗歌的诗眼多为“句中眼”,指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句或一个字。如本文的诗眼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下面,以本文第二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
5.梦醒惊叹唯觉枕席冷清
第二段写梦境,由月光、绿水、猿啼的清幽之景到千岩、奇花的壮美,再到熊啸、龙吟的雄奇,最后至石破天惊,仙府洞开的金碧辉煌,描绘出一个绚丽的极乐世界。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呢?
要揣摩作者的感情(意境之“意”),首先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或背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作者对被朋友推荐到长安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其性格和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由布衣而一跃为卿相的梦幻的破灭。冷酷的现实令他处处碰壁,因此他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梦游。其次,要从文中信息。这篇文章意境的结合方式为“即景述怀,直抒胸臆”,这样,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体会诗人的“意”。
“飞”“送”“著”“登”“迷”“倚”“忽”写出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轻松愉快以及陶醉于天姥胜景、乐而忘返的心情。
在仙人盛会场面中,诗人陶醉于这欢声笑语中。
“惊起”“长嗟”“惟”“失”等词表现出诗人惆怅、失落之情绪。
再从重点句来揣摩诗人感情: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诗人对人生多少深沉的感触。
游戏家族名字大全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写诗人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李白要效法谢灵运,享受徜徉山水之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眼,卒章显志,点出全诗主题;作者向往神仙世界或寄情山水,都是因为他鄙弃这黑暗的现实世界,对权贵的抗争,表现了傲举的性格和对自由的向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与官场决裂、高蹈出世的诗人形象。
三、障碍突破之策略三:对比法
对于一个作家创作手法、创作风格的认识,首先应对该作家作品有一个整体、系统的了解,这是需要积累的。其次,要了解作家的创作个性,必须拿不同风格甚至同一风格的一类作家、作品来比较,在比较中才能发现个性,突出个性。
1.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
富有浪漫主义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在叙述的时候,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办法,而是围绕着一场游仙的梦幻来构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这样的构思,给诗人幻想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领域。跟这样的构思相适应的是,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这方面,诗人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同时诗人还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落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几乎是天衣无缝。为了与这种奇特的构思相适应,诗人还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天姥山的神奇雄姿和幻想中的事物写得神气十足,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2.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诗体,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句数不限,篇幅可长可短,于旧体诗中是比
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大概是由于这种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更适合于表现他的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就这首诗来说,句法的变化极富于创造性。虽然以七言为基调,但是还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却并不觉得生拼硬凑,而是浑然一体,非常协调。这是因为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取韵换韵也平仄相同,富有音乐美,使诗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有人说李白的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这是十分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