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课《蜀道》课时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小猪的尾巴像什么
第一部分文言基础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手抚膺长叹    坐:空,徒然
B.使人听此朱颜    凋:使……凋谢
C.连峰天不盈尺    去:离开
D.剑阁峥嵘而崔嵬    崔嵬: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B.飞雌从绕林间
C.避长蛇
D.侧身西望长咨嗟
3、下列各项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下列各项中,对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古代以蜀道为写作内容诗歌第一个以《蜀道难》为题的是“诗仙”李白,此后,多为诗人均写过
B.参、井:星宿名,二者邻近,位在西南方,分别是蜀和秦的分野。
C.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蜀国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D.剑阁:指四川剑阁北的大、小剑山,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蜀道难》中“                          两句说明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原因。
(3)《蜀道难》中“一件难忘的事 作文            蜀道难作者,              两句虚写映衬的手法表现出蜀道的雄奇险峻。
(4)《蜀道难》中写出行人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屏住呼吸的两句:                         
(5)《蜀道难》中“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6)《蜀道难》中表明蜀地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两句:                           
(7)《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两句:                           
(8)《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两句:                           
第二部分阅读提升练习
一)课内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蜀道难完成6-7
6、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同时,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B.诗人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彩,吸引了读者。
C.诗人擅长运用夸张到极致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D.诗中虚写“六龙回日”的传说、实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援”,以此来衬托蜀道的高危难行。
7、“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诗人是如何把这一难述的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
二)课外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作者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临别时作者亲切地叮嘱友人蜀道崎岖险阻,不易通行,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而恳切。
B.颔联“起”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特,写得气韵飞动。
C.颈联写作者看到的景,前句写山上景致,后句写春江绕城的美景,远近配合,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D.全诗着眼于“送别”,从诗旨上讲,不宜染蜀道险难,但作者却用语巧妙,使全诗显得比
较旷达。
9、本诗与《蜀道难》都有写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入了边塞诗的历险主题,却去除了    ①  ,这样,描绘的自然山水只剩下山水的艰险,滤掉了传统山水诗中山水意象的各种附带意义,滤掉了本应该有的功利彩,山水意象首次作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在诗歌中出现。李白写作这首诗时袭用乐府古题,    ②  ,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而想象属于文学创作表现手法,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宝剑。《蜀道难》中,        ?这主要表现在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任思绪放飞等方面。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险峻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深渊,从“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曲折高峻到“枯松倒挂倚绝壁”的险要,从“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凄厉或轰响之声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感受等,无不是凭借神奇的想象而实现的,展现了奇特想象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省电模式怎么开启10、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B.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C.不速之客陨石真的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天然史书”啊!
D.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便利,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大大减少,活动方式也发生较大改变。网课、居家学习给青少年的身体带来很大负荷,脊柱侧弯已经成为近视
、肥胖之后中国儿童的第三大健康问题,以致检出人数逐年增加。当前,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备受关注,但脊柱健康却时常被忽视。不少家长对身体姿态的认知还停留在“驼背”“高低肩是由于背单肩包”等局限性范畴。
正确的身体姿态是指身体在直立或坐姿状态下可以保持稳定状态,且能维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各关节、韧带、肌肉处于适当紧张程度的状态。常见的异常身体姿态包括:头部前伸、高低肩、驼背、骨盆前倾、平板腰等。青少年身体姿态问题复杂化、低龄化、进展快的趋势突出。及时发现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是预防更严重的脊柱相关疾病的必要措施。体育部门要发挥体育科技的引领带动作用,研发适合国情的身体姿态异常干预“技术包”与“工具箱”,着力构建青少年脊柱健康环境,给青少年健康提供保障。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14、请选取四个关键短语,概括正确的身体姿态特点。
第四我就是喜欢你部分:微写作
15、按要求写作。
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你对蜀道怎样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发挥想象,写一段关于“蜀道的文字,可以叙述,可以评议。200左右。
第3.1课《蜀道难》课时同步练习
答题卡
班级              姓名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6
8
10
答案
乌枣的功效和作用
选择题
第5题
(1)                          。          (2)                         
(3)                          。          (4)                         
(5)                                  (6)                         
(7)                                  (8)                         
第7题
                                                                                         
                                                                                         
                                                                                         
第9题
                                                                                         
                                                                                         
                                                                                         
第11题
                                                                                         
                                                                                         
                                                                                         
第12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