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简案(《水调歌头》教案)
显然
慈心一日捐教学重点:
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水调歌头》教学简案。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二、检查预习
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
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
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2)上阕写什么?
(3)下阕写什么?
(4)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3.解决学生质疑。研究课题
三、内容分析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2.上阕写什么?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其中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3.下阕写什么?
明确:下阕,怀人(抒情),朱阁、绮户(实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明确:苏轼一生坎坷,宋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不过苏轼的心胸是旷达的,毫不悲观,结句完全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
5.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想像
猴王吃西瓜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联想
6.提供几幅形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想像。
7.小结“词”。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8.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提出背诵要求。(提名试背、师生齐背)梦见过世的母亲
三、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评价:
张鸿兵(江苏通州市教科室)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课堂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倘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
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查字典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