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深度解析及范文精评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注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乌龟汤的做法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语料是文章《体育之研究》中关于“体育之效”的一段论述, 其中指出, 人的身体会因为滥用而由强变弱,会因为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而由弱变强,于是得出结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材料提供的有关“体育之效”的真实情境,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既定的思维空间,考生可在此基础写出自己受到的启示。
2.典型任务的限制。“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提醒考生不能就体育写体育,要在体育之论述的基础上延伸写作。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感悟与思考的生发点不可脱离“体育之效”“滥用”“勤自锻炼”等关键词句。
镇远古镇在贵州哪个市
3.价值判断的限制。“滥用其强”是对过度使用做法的否定,“变而为强”是对“勤自锻炼”效果的肯定。“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是从整体上对材料中有关“体育之效”论述内容现实意义的肯定。考生写作符合这
些价值判断才符合题目的立意指向。
开放性
建筑照片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中《体育之研究》有关“体育之效”的论述涉及两面,一是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考生可就强弱变化原因立意。一是“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考生可联系历史或现实论证强者或弱者的发展观。“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启示意义”可以不止于体育,比如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
2.思想和联想是开放的。扣住材料中“滥用”,考生可以联想损害其强的种种行为或种种事例,思考其危害,引以为鉴,由材料中的“勤自锻炼”可以联想“增益其所不能”的各种做法,思考其意义,等等,应该说联想和思考是相对自由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成记叙文;可以就“体育之效”及引申意义等阐发自己的观点,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感触写成散文,抒写感悟和思考。
解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逻辑思辨能力以及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先交代了文章中论及“体育之效”时的观点——人的身体会变化,而后说明会有怎样的变化,再阐述变化的原因,最后用一个“因此”总结:“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单就材料看,在谈体育问题,但联系任务,却言在此而意在彼,希望考生就以上论述谈受到的启示。这就要求考生把握内在逻辑关系,准确理解材料内容,做到题我交流。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滥用其强终至弱。
2. 勤自锻炼无所辍,增益不能绽芳华。
3. 无论弱与强,锻炼以恒常。
4. 不以强而自喜,不因弱而己悲。
……
偏题立意:
1.天行有常。(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
2.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只看到“变”,未能关注对象与关系,立意走偏。)指甲很脆
3.弱肉而强食,天诱我以至强。(立意价值观有偏差。)
4.强其体魄,育其精神。(不切题旨。)
……
下水文
滥用其强终至弱,勤自锻炼绽芳华
宋帅钢
1917年青年写下《体育之研究》,其主旨大概是人的身体强弱并非一成不变,正是此理,滥用其强终至弱,勤自锻炼变为强。
诚然,天行有常,生而强者与本孱弱者,乃天择,本不易变,然而“变”才是硬道理,大概更近于物之本源。故而,《新青年》作为探索救亡图存的前沿阵地,并非只是要告诉年轻人锻炼身体,而是传达一
种思想:不管什么领域,强与弱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强者也不能肆意妄为,滥用己之长,否则就会沦为弱者;而弱者通过“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亦可以成为强者。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滥用其强,物壮则老,极之而衰。
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多少气吞山河的丰功伟业,在时间的涤荡下灰飞烟灭,多少坚如磐石的帝王基业,在历史的冲刷下土崩瓦解。开元盛世、康乾之治,皆封建时代之强光,但统治者尽逞其强,滥用民力,贪图享乐,终致式微,为天下笑。而近百年世界风云变幻史,恰恰也是规律的证言。恃强凌弱的列强只懂得穷兵黩武、强取豪夺,终至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退出历史的舞台。
“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勤自锻炼,日有所长,久之变强。
《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本也是个文弱书生,他深知“野蛮其体魄”之重,于是从自我做起,勤自锻炼,终于“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而那个曾经备受欺辱的旧中国,十四年抗战,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七十余年奋斗不息,终于重新立于世界之林。
一段段历史证明,没有永恒的强者与弱者,只有永远的自强不息。思维导图的软件
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其自强不息。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听闻“九一八事变”后,发誓要投身祖国的科技建设,发愤图强,终成我国的力学大师。每个人的勤劳奋斗,才汇聚成一个时代、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的丰功伟业。曾经的塞罕坝,黄沙漫漫,寸草不生,人迹罕至,广大的建设者,经过了几十年的筚路蓝缕,让沙漠变成了绿洲。而2020年初,全国各地的医生团队来到疫情肆虐的武汉,凝聚他们的是一个信念——抗疫,夜以继日的奋斗才让“疫城”变成一座英雄城市。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100年来,如青年所希望的那样,我们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勤自锻炼,从弱者蜕变为强者。而身处建党10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我们的抉择格外重要。我辈青年,责任在肩,而富强起来的中国理应以史为鉴,不忘初心,远离泥泥深潭。
历史长河里一个个瞬间的强者,不过是一道道流星划过天幕,而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勤勉锻炼的路,最让我们长盛不衰的,是永恒的自强不息。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标题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正文开头明确材料主题、点明文章中心后,用过渡语段,引出主体部分的三层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滥用其强,物壮则老,极之而衰”“‘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勤自锻炼,日有所长,久之变强”“没有永恒的强者与弱者,只有永远的自强不息”。前两层为分,第三层为总,前者论为什么,后者论怎样做,又构成了层进式论证结构。最后总结全文,颇有情致。总体上来说,能够结合材料,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说理充分有力。还能够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多使用整句,语言较有韵味,增强了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