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是语文之根。只有博览书,汲取书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滋养语文这棵大树,使其根繁叶茂。
1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1.1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古语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今人也说:“行万里路,不读一本书,是瞎走。”课本里、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毕竟有限,要“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除了网络、影视外,就要靠阅读。阅读不再使学生拘于一隅,阅读不再使学生故步自封,阅读不再使学生狭隘保守,阅读可以让学生知古明今、心游万仞、博学多识。
1.2 积累语汇,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的功效如春雨滋润大地一般慢慢熏陶、渐渐浸润,它不会让人在一时半刻便有显著成效,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汲取书中的精粹,自然而然的学会、运用
书中精美的词汇、语汇,就如每天喝水吃饭一样,其中的营养人是看不见的,但它的的确确是被人吸收了,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
1.3 激发兴趣,开启智慧
好多学生以为背诵几句古诗,识记一些字词便是语文了,加之应试的需要,语文节节课都有做不完的试题,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其实,如果老师变做题为阅读,让语文不再数字化,不再功利化,学生松静匀乐的来读书,效果就会更好些。多读多思,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打开学生的心智之门,让语文教学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各门课程中,这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追求。
1.4 提升思想,丰富情感
阅读是写作的支柱,没有阅读的写作是仓白而空乏的,是浅薄而鄙陋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其脍炙人口的作品,哪能离开有内涵的思想,离开丰富的情感?张继落榜后夜泊枫桥,其内心万般复杂的滋味,学生可能理解?苏轼远谪岭南孤身一人于月圆之夜遥寄思乡念亲之情,学生可能体会?刘禹锡目睹昔日显赫公府已成燕雀之家,其诸多感慨,学生可能领略?
学生只知道处处引用“孤独、寂寞”,却难以深入诗中感悟其情其义。这是因为学生阅读得少,自身经历又肤浅,就难以具备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读书多了,他就能从书中接受尊重敬畏、正义公平、慈悲怜悯等种种思想情感,就不难体会语文试题中要求阅读的文段的思想情感了。
2 阅读的要义――选择性阅读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中学生,面对浩瀚的书海,由于认知、分析判断能力还很不成熟,常常单是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很难选中那些情文并茂、健康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说中学生阅读必须要有选择,要有目的。
2.1 读文学名著,让文学熏陶、浸润学生的思想情感
外国如卢梭、海明威、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中国如季羡林、钱钟书、余秋雨、周国平、毕淑敏的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永远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之书,学生可以以此来开阔自己原来狭隘的视野,体验自己未曾体验的生活,深厚自己单纯幼稚的情感,并能汲取书中的文学营养,在丰富语汇、借鉴构思、学习立意、运用写作技巧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卢
梭的《新爱洛伊丝》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海明威的《战争与武器》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季羡林的低调踏实、钱钟书的幽默诙谐、毕淑敏的平和秀慧……读这些大家之作,对做人和学习都大有裨益。
2.2 读文化思想著作,让中国文化脉络根植于学生脑海
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南怀瑾的《中国文化十五讲》、余秋雨的《从北大到台大》等。现在学生的作文大多思想肤浅、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和创新,如果学生能系统的读读这些思想家的著作,这种弊病自然而然就根除了。尤其是学文科的学生如果单凭几本教科书怎么能学好文科呢?新课标下的语文试题更侧重思想性,就阅读题而言,从第一道题的科普阅读到最后的作文,哪一道题的作答不得具有一定的思想?它涉及了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既有深度又有新意的思想观点,如果我们能读读这些书,解答试题的时候就不会茫然无措、稀里糊涂了。
2.3 读诗论,让文艺思想成为古诗文阅读鉴赏的武器
如《二十四诗品》《诗式》《文心雕龙》等。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必考题,
也是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学生往往只记忆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术语”,如意象的象征意义、常用的写作技巧等,但一遇到具体的诗词,就不知道该用什么了,作答常常言不及义,或东拉西扯,答不到要领上。建议学生认真阅读上述诗论著作,效果将不言而喻。
2.4 读哲学书籍,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思想深度
中国古代的儒、道、墨、法等各种思想,外国的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若沙等的著作。据调查,中学生了解最多的是影视明星、网络“红人”,读得最多的是新奇有趣的网络小说,这使学生越来越心浮气躁,越来越梦想一朝成名发家。如果学生能耐心阅读这些书籍,其学习成绩、人生面貌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芙蓉树 3 结语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学生只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养成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才能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有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尝试,有计划地
指导学生读书,走一条新型语文教学之路,让阅读带动语文学习,使语文之根根深叶茂;让阅读美丽语文学习,使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让阅读美化自身、塑造性格,从而引领中学生走向成功,走出光辉灿烂的一生。
小学数学课程 阅读是语文的根篇二
【摘 要】虽然现在素质教育被提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响,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出现了以讲代读、以析代读、以问代读、以练代读等倾向。我们想然学生学得灵活、学得轻松、学得兴趣盎然,必须摒弃错误方式,让他们自己品读。
【关键词】读 灵性 本性
秉性的近义词 虽然现在素质教育被提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响,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出现了以讲代读、以析代读、以问代读、以练代读等倾向。语文教师所做的一切,究其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多得分,这跟以往的应试教育没什么分别,它早已失去了语文本身的诗性光辉与灵性。要想语文教学有灵性,就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学的根是什?那就是阅读。我们在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摒弃以下几种错误方式:
一、以讲代读,学生失去主动萧瑀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学科本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以不同的阅读形式去自我感悟语文的真谛。读书之法,多种多样,目的是求得对文章的真正理解,这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过程。
学生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真谛的实践活动。教师不能以繁琐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阅读和自我感悟。对文章的内涵、重点语句的理解、写作修辞上的特,不应由教师直接讲出来而应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悟出来,教师只能在必要时给以引导和指点。
目前的现状是有的教师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开始一直讲到下课,有的还要压堂,连下课后的十分钟都不放过。学生在课堂没有思考与开口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教师的理由是讲可以节约时间,把该教的全教给学生,自己也算尽到了责任,可以问心无愧了。这种做法,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语文学习要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自觉自悟,岂能由教师的以讲代读去包办代替?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自学中获得知识,获得能力, 所以教是为了不教。以讲代读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
二、以析代读,课堂失去灵性
我们所读的课文是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生活思考感悟的浓缩,是作者人生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这些文章是精美的、充满灵性的。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只有通过学生在品读中去细细体味。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他所体会的意境也不同。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都通过老师的分析去理解课文内容,那只能有一个结果:千人同想。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散文的内涵和情味,只有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方能感觉到美之所在。如果用具体的语言去表达出来,那种难以言状的美就会黯淡失。这就好比现代人看同名小说与电视剧一样,都觉得小说可以尽我所想,而电视剧早已为你定格,毫无乐趣可言。
南北朝民歌《木兰诗》里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描写的是木兰离别爹娘,替父从军的情景。学生通过反复吟唱,自会感受体味出木兰虽毅然从军,但毕竟初次离开父母的那种难舍的依恋之情。一个可爱的女子形象便会跃入脑海。如果由教师去一字一句的翻译出来,那种美与原文所蕴含的美就相距甚远了,学生也享受不到诗词本身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的《春》展示了春花、春草、春风、春雨以及自然春天里的人所构成的美丽画卷,让人徜徉于春天,享受于春天,陶醉于春天,从而萌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些只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如由教师逐句给以讲解分析,明确指出所学景物及所用修辞手法,明确段意和中心思想,本文给人的美感就大大减弱了。
你变心了 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能扼杀学生感受美的天性。以析代读,徒劳无益。
三、以问代读,教导陷入单一
现在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不搞“一言堂”而搞“言堂”。课堂上搞提问轰炸,以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教师接连不断地提问,学生体回答,根本不给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完全流于形式。看似十分热闹,但学生却已失去了诵读思考感悟的机会。
有位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他首先提问:本文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感?为何以“背影”为题?学生回答后又问:文中几次写到背影?为什么要写买橘子一事?作者前后心情一致吗?当学生回答了后又问:作者是怎样写父亲的?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一问就是一堂课,直到下课还没问完。
其实《背影》一文感人之处在于父子深情。文章的魅力就在于文章中透射出了无言的至爱与动人的真情。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父爱及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情感美,这一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达到。
四、以练代读,语文失去本性杨玉环是谁的老婆
有的教师把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份试卷,要求学生课前完成预习题,课中完成练习题,课后完成复习题。学生全在做题中度过学习语文的时间。教师授课就是对试卷的评讲订正。教师的初衷也许是想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练习,熟悉文章内容。如果这种方式有时用在课前或课后,都无可厚非。如果完完全全地用这种练习的方式取代学生的读,或许学生做题能力有所提高,但却失去了语文的本性,学生不但全无语文素养,最后还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感受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积淀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是美容师,她可以荡涤人们心灵的污垢;语文是是快乐精灵,它可以让人心旷神怡;语文还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她打开人们尘封的心扉,开启智慧的大门,让人们心里洒满阳光滋润雨露。其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个性,岂是讲、析、练替代得了的!不让学生
品读文章,不让学生与作者单独“沟通”,这是对语文的亵渎,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抹杀。这种有悖语文本性的教学实不可取。我们想然学生学得灵活、学得轻松、学得兴趣盎然,必须让他们自己品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