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广告语
千之汇过程与方法:
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点拨法。合作研讨,互动探究,引领学生鉴赏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理解古人的情思,学习他们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默默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士,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西蜀子云亭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诗《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二、知经典:
1.走近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了解背景:
元军占领临安后,但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控制。元军诱降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元军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逃走,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1276年到达福州,被宋端宗任命为右丞相。1278年冬,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
1279年2月,南宋与元军在广东新会崖山海域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投海而死。10万南宋军民追随皇帝跳海自尽。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南宋灭亡。
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崖山会战。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蒙古人之手。
这首诗是作者在被俘的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诗作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
蒸五花肉的做法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
三、读经典:
1.欣赏音频范读。
2.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3.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四、悟经典:
1.感知大意。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赏析诗句: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联系: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含义: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
恐”、“零丁”是写心情。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这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忧虑。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明确主旨: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延伸: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怀旧经典老歌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2.爱国诗句知多少: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步到位
——宋·李清照《乌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唐·柳宗元《韦道安》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六、咏经典
欣赏戏曲版《过零丁洋》,并引导学生学唱。
七、作业:
背诵并吟唱这首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