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清,重庆市人,重庆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获国务院专家津贴。创作以童诗、童谣为主。有童诗集《校园朗诵诗》、《天上的洒水车》、《春天的朗诵诗》、《注晋童诗100首》,儿歌集《红雨伞》、《太阳帽》,幼儿故事集《可怜的小花狗》等一其童诗《看电视》、《天气预报》、《真正的冠军》等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香港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
童诗《看电视》选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后,不少小学语文老师曾向我询问过有关这首诗的一些问题。新近《小学语文》杂志的编者嘱我写篇短文谈谈这首诗,我却感到为难。关于这首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的配套“教参”,已分析得十分精当了,我还能谈出些什么呢?考虑再三,就说说这首诗创作前后的一些想法,权作“背景材料”,供老师们备课参考吧。
我一直想写反映家庭生活的儿童诗。因为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家人休憩的港湾,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家里,接触最多的人是家人,所以能写的题材很多。当代家庭生活,有了许多新内容,对之进行深入发掘,能够挖掘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故事。
存钱罐
但是我们会发现,很长时间里,一些影视和儿童文学作品,反映家庭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的内容太多了。这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家和家人都不爱,怎能爱其他的人?怎能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善良、富于责任感的人?儿童幼小的心灵,需要的是爱的浸润,情的抚慰,美的滋养,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要多表现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表现尊老、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
看电视,已成为当代家庭文化生活的重耍内容人们喜欢坐在一起看电视,特别是周末或是节假日,一家老小,围坐在电视机前,边看电视,边说话儿,那是一种特别的、极富诗意的家庭氛围。而且看电视时,家庭成员之间的种种表现,适合写成儿童诗。颜的词语2个字
记得创作《看电视》这首童诗,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各电视台正热播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正读小学的女儿成了排球迷,小鹿纯子(该电视剧的女主角)是她的偶像,每集《排球女将》她都看,一放学就在院子里跳着、叫着,练“晴空霹雳”。她不仅有滋有味地看、反复看,还要对我们从头到尾地讲。特别是在饭桌上,她讲得更是来劲,往往我们都离开饭桌了她还要追着讲。母亲往往看到孙女来了,便说:“快看你的《排球女将》吧!”如果看见我和妻坐在电视机前,就说:“快看你们喜欢看的。”当我们在看“喜欢看
的”节目时,往往母亲又开始“打盹睡觉”。当女儿“乐得直叫”时,她往往“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这些生活场景,让我感受到老人为了后辈可以献出一切,忍受一切!这使我深受感动。小女儿和妻特别关注电视节目,经常向母亲提供她喜欢的关于“公安局破案”之类的节目信息。妻是小学教师,晚上要备课或批改学生的作业,往往是最后一个坐到电视机前。所以,诗中就有“妈妈从书房里走了出来,她在修改最近写的文稿”的诗句。这一切,都是我写这首童诗的生活基础。李德印32式太极剑
unpacking 还有一个原因促使我写这首童诗。因为我发现有些家庭看电视时,不是以“老爸”为中心,便是以小孩为中心,遥控板很少掌握在妈妈或爷爷奶奶手中的。我曾写过一首题为《小军军看电视》.的讽刺诗:不管爸爸看赛球,/哪管奶奶正听戏,/“嗒”的一声换频道,/都跟他看《西游记》。/是谁这样不讲理?/军军这个小皇帝。
于是我决定写一首通过看电视,表现尊长的传统美德的童诗。构思时,我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正面歌颂的方式,而是根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紧紧围绕“奇妙”二字,选取了一家人看电视时几个“奇妙”的情节,表现家人间浓浓的亲情和爱意:有晚辈对长辈的孝道;有长辈对晚辈的慈爱;有家人相互的关爱。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孩子的眼睛,在他们爱你胜过爱我自己
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所看到的“奇妙”细节来表现的。我让这种“奇妙”贯穿始终,并在最后让小读者猜猜: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什么秘密?这样,不仅能吸引小读者往下读的兴趣,在艺术上,首尾呼应,也使整首诗完整。由于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又有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这首诗写得很顺利,几乎是一气呵成。写作时,一些较有光彩的诗句,是自然蹦出来的。特别是最后两行,简直是水到渠成,一个既突出了主题又饶有情趣的结尾自然就出来了。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朴实的儿童语言,通过几个情节来表达主题。在表达时,我追求诗的意境,追求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充溢于情节之间的,是家人浓浓亲情的抒发。所以,实质上它仍是一首抒情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说:“儿童诗应是悦耳的。”写这首童诗时,我还追求音韵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力求用语言传达出生活的音响,使孩子便于朗诵,乐于朗诵。
这首诗写成后,兴犹未尽,我又一口气完成了《夜航机飞过》和《天气预报》两首诗,都是写家庭亲情的。我将三首诗合在一起,以《我们家里的故事》为组诗名,发表在1985年12月5日的上海《少年报》(现改为《少年日报》)上。组诗发表后,被收人多种儿童
彭玉麟文学选本、小学语文课本或与语文课本配套的读本,并被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收入“中华文化语文教材”。由此可见,表现家庭亲情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界和教育界都是欢迎的。组诗《我们家里的故事》,我还想写下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