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嬪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晩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 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丈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丈
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 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荻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
七龙珠cs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棘,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箫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赫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
自清的《荷塘月》《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
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竞消失T;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纟吉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纟吉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 “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材料三:
经济法论文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 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
高考志愿填报表
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粳米的功效与作用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題。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滞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针贬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內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爻。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中国职场电影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枣、议论利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屮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明清Z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Z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O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拼音图3 •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3分)
A.韩少功《我心归去》
B.梁衡《把栏杆拍遍》
C.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6分)
1.D (A “根本区别”错;B “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C “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
2.  B (无中生有,过于绝对)
3.  C (《江南的冬景》属于美文、小品)
4•①以文学现彖对比开篇,提出观点:②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分析原因:⑧论证条分缕析, 善用例证法。(4分。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
5•①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
散文家的创作。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