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徐士
(桂林空军学院,广两桂林541003)
摘要:徐志摩以诗歌名世.其散文亦以“诗意”与“画情”独具魅力。散文的“诗性”主要是通过艺术重复的手法而形成其音乐美和情景相融的效果,并具有诗性浪漫的特征:“画情”则主要体现于徐志摩对于世物的精微观察和对彩构图的充分运用。徐志摩散文艺术上的这两个特征一定程度是其“艺术个性主义”的体现。
关键词:散文音乐性诗意彩构图
把一切献给党徐志摩诗和散文的胶着状态让我们“笔墨间香风迷路”的文字委实很多,随意在他的散文中抽取出一段.加以重新排列,阅渎的期待视野在诗和散文两方面都能得到满足。而当我们从轻松的游戏切入严肃的学理分析.徐志摩散文中某些带个人鲜明烙印的艺术特质便慢慢浮出水面,拂去作品上覆盖的“政治偏见和谬误”进行深入细读,其“诗意”和“画情”便顿时凸显。
一、如歌如缕如诗意
关于冰心的作品徐志摩首先是以“诗人”的角名世的:“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偶然》,这些佳作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诗歌经典,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着“诗意的柄居”。可以说,“诗性”作为一种美学境界,已经成为徐志摩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对于散文这个毗邻文体,亦不可避免地深深渗透。名篇《裴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北戴河
特点
空间伤感签名海滨的幻想》等皆富于诗的音乐性,创造了妙致的诗境。
金蛇狂舞笛子简谱《再别康桥》的韵美世所公认.其中通过对“轻轻的”、“悄悄的”等词组及诗句的重复来造成回旋往复的旋律感是徐志摩惯用的手段。这种方式非常接近作曲时重复使用主调音乐入音的作法,亦被用于散文的音乐性的淬炼之中,获得一唱三叹的奇效。徐志摩散文中重复手法大致可分为“近重复”和“远重复”两种。“近重复”的特点在于,重复的词语往往出现在同一段的连续语句中。节奏连贯、紧凑,流动感强。如《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是最典型的兼排比铺陈的华丽和音乐韵律的流畅于一体的文章:“在远——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无限的春光……在此暂可以忘却无数的落蕊与残红;亦可以忘却花荫中掉下的枯叶。私语的预告三秋的情意:亦可以忘却苦恼的僵瘪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殷勤.不能再恢复他们腮颊上生命的微笑:亦可以忘却纷争的互杀人间,阳光与雨露的仁慈,不能感化他们凶恶的
兽性:亦可以忘却庸俗的卑琐的人间,行云与朝露的丰姿,不能引逗他们刹那间的凝视;亦可以忘却自觉的失望的人间,绚烂的春时与媚草,只能反激起他们悲伤的意绪。”每句领起的“亦可以忘却’’的重复.无疑强化、推动了旋律感的展开。使“残红”、“枯叶”、“人间”等零散跳跃的音符统一于一个主旋律中。增强了散文情感波动的幅度,直叩人们心扉:
而《我所知道的康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伺候着河
说明变化,强调一种情况已经发生。每一个“了”字,都连着一个动词.像“惊诧”“呈现”“飘散”“追捉”“临风飘举”“明眸善睐”等。这些动词确切传神,是作者反复锤炼推敲才选定的。“了”前的另一些动词,即使朴实无华也恰到好处。像“见”——“便可见它的全体了“;“响”——“而瀑布也似乎3-)-夕1-的响了”。“在”——“入如在井底了”,“没有”——“心中没有瀑布了”。动词重读,接着来个轻声的“了”.轻重音交错,好像乐曲中强弱拍相间,节奏感极强。其余4处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了”。“北京什刹海腹地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似乎太浓了”,“两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同样轻重相间,强弱得体。读着《绿》,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也像亲自用梵婀玲演奏名曲一样,尽情受用作家用秀笔表现的汉语言的音乐美,的的确确是双重艺术享受。
商务宴请如何点菜其次,这些“了”字句,很好地显示了作者的游踪,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写出对梅雨瀑的远眺;“便可见它的全体了”,是对梅雨瀑的正视;“人如在井底了”,是仰视梅雨亭;“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是近闻梅雨瀑;“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又仰视梅雨瀑;“这就是梅24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是诠释潭名:“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是展开联想。7个“了”字句,几乎都扣住作者游历中的一个点,既嗣绕着这一小节中描写的中心梅雨瀑,又适当交待了梅雨亭,为写梅雨潭的绿设下背景.还适时地引入了梅雨潭,为第三自然段用墨如泼地描述渲染梅雨潭的绿铺路搭桥。一个个“了”字句,标志着一层层移步换景,标志着一层层感情跃进.层次何等分明!“了”字句的运用,很像是不经意之笔,却给读者指示了作家重游梅雨潭身心活动的轨迹。
花椒水的功效与作用文中这么多的“了”字句.使作家推崇、赞赏、挚爱梅雨潭之绿的感情力透纸背,感染读者的力量也更加强烈。叠音词和“了”字的使用,让这两篇散文口语化彩异常浓厚,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和荚感。
朱自清的散文清丽隽永,笔剜委婉细腻,抒情彩浓郁。《绿》和《荷塘月》运用多矽修辞手法,准确精妙的动词以及朴实生动的口语,为我们点染出了两幅精美极致的山水工笔画。尽硅了朱自清的语言功底。颇能代表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精选.漓江出版社.
发布评论